朝鲜使臣在明朝的文学交流
本文关键词:朝鲜使臣在明朝的文学交流
【摘要】:中国与朝鲜半岛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相似的文化积淀、相同的文学体式,以及诗赋外交这一极富特色的外交模式,都为朝鲜使臣在明朝的文学交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臣,又都是富于才学的文臣,有能力与明朝的皇帝、大臣乃至一般文士进行广泛的诗赋唱和及作品交流。双方的文学交流,对增进相互友谊、解决两国间出现的政治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朝鲜使臣 明朝 文学交流 诗赋外交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韩古代文学交流研究”(13BZW097) 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项目(吉教科字[2008]16号)的中期成果
【分类号】:I206.2;I312.06
【正文快照】: 明朝与朝鲜①的关系是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关系中最为友好的一个阶段,朝鲜使臣出使明朝非常频繁。朝鲜使臣代表朝鲜国王赴中国行使外交使命,他们既是本国外交政策的执行者和贯彻者,也是两国文学交流中朝鲜方面的主体。一、朝鲜使臣在明朝文学交流的基础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学交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洪t@钦;韩国文学接受中国文学影响的历史[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黄有福;《朝鲜诗选》编辑出版背景研究[J];当代韩国;2002年03期
3 李得春,金基石;汉字文化与朝鲜汉字[J];东疆学刊;1997年03期
4 杜慧月;詹杭伦;;明代金n\、张s鍪钩视搿都咨昊驶肥雎踇J];兰州学刊;2008年01期
5 李元淳;朴英姬;;朝中图书交流瞥见[J];韩国研究论丛;1997年00期
6 徐日权;郑判龙;;朝鲜古典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以中国古代近代时期为中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Z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吴超;;清初士子的“明哲保身”论——以朱彝尊为中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李玉栓;;明代文人结社兴盛的政治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温世亮;;末世情韵,风雅出之——明复社魁首徐lg诗歌探微[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付春晓;;中韩两国文学的完美结晶——《春香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6 汪孔丰;;明末清初松江地区“龙门”弟子考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7 宋豪飞;;从方以智“主盟复社”看国门广业社与复社的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李玉栓;;安徽明代文人结社稽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9 宋豪飞;;方维仪对方以智的教育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张晖;;清初唐宋诗之争与“性情”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克平;;《皇华集》所反映的中、朝文化交流[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19辑——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郑珊珊;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文秀;曹学Oz文学活动与文艺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张一南;晚唐齐梁体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李竞艳;晚明士人群体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崔志伟;元末明初松江文人群体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董火民;中国古代抄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香;明代的知识女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文英;文征明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梅国福;朱彝尊《腾笑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尹乐;《赤雅》与明代广西民俗[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赵冲冲;论吴应箕的史学成就[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茜茜;李世熊散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馨鑫;程嘉燧诗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志兴;明朝遣往朝鲜使者身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超;明清之际魏忠贤题材小说戏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贺洪斌;《千顷堂书目》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乾;中国与新加坡文学交流的前景——在新加坡第二届国际华文文艺营上的讲话[J];华文文学;1985年02期
2 穆宏燕;宗笑飞;;“中国与中东地区文学交流座谈会”在北京举行[J];外国文学动态;2007年06期
3 陶然;;论宗藩体系下元丽文学交流的新格局[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索宇环;;叙述视角与文学交流:是谁在操纵读者的同情心?——以《印度之行》为例[J];学习与探索;2008年02期
5 陈友康;;中日文学交流中的诗词唱酬问题[J];学术探索;2009年05期
6 金柄珉 ,徐东日;中朝(韩)文学交流研究的重要论著:评《韦旭升文集》[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1期
7 王克平;;《皇华集》的文学价值[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朴莲顺;杨昕;;从《朝天录》看朝鲜使节与域外文人的文化交流[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春天,送你一些诗[J];视野;2009年05期
10 李娜;张沛;;《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礼貌原则——对于开放式结局的语用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超 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中国与东欧文学交流的历史重构与当代阐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晓白;中国作家访问保加利亚[N];文艺报;2009年
3 欣闻;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土耳其[N];文艺报;2009年
4 刘秀娟;拉格纳尔作品在华出版中挪文学交流深入发展[N];文艺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李晋悦;中俄文学交流期待重塑辉煌[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任晶晶;蒋风赵郁秀获亚洲儿童文学交流贡献奖[N];文艺报;2006年
7 胡军;中韩文学论坛在北京举行[N];文艺报;2007年
8 钱林森邋周宁;走向学科自觉的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记者 舒晋瑜;中韩文学论坛移师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王莉;长江与汉江文学对话[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哈赛宁;现代中国文学在埃及[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韩卫星;洪大容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化之关联[D];延边大学;2006年
3 安末淑;杜甫诗和韩国朝鲜时代诗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车文丽;隐含作者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键;寻找现象背后的操纵力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汤海威;创造性转变——印度古代文学在中国流传的几个特点[D];中南大学;2009年
3 黄妍;朝鲜上古诗歌对《诗经》的接受及其影响[D];延边大学;2007年
4 胡爽;朝鲜诗家对明诗的批评[D];延边大学;2010年
5 黄达士;《三国演义》与越南汉字历史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倩;明代朝鲜朝使臣咏物诗歌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
7 李颖晖;双向的误读:杜拉斯与中法文学[D];四川大学;2007年
8 陈露;相同的《家》,不同的结局[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学敏;高丽朝对中国赋的借鉴与发展[D];延边大学;2010年
10 崔妮;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29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2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