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7-10-14 09:35
本文关键词: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的比较
【摘要】:文学创作,是人类具有的一种独特生命活动方式,是高级精神领域活动的美好显现,是人类创新的审美过程。无数的文学创作者以自身独特的眼光和思维,给予文学作品生机与活力,创作动力则是驱使作家进行创作,探索文学创作奥秘最原始的动力。文艺创作动力作为文艺活动发生的肇始,是灵活、多维且丰富的,是多种力的合力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驱动力,促使作家产生创作欲望,形成创作动机,从而投入到文学写作当中。 文学创作活动是人类复杂创作活动之一,创作活动的发生看似神秘,实则存在一定的规律。纵观中西文艺理论发展进程,对文艺创作动力观的探索几乎从未停止过,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虽然中西文化背景、政治体制、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但在文艺创作动力观上存在相似之处,肯定了共同的动力因素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为了进一步认识中西文艺理论发展脉络,探究文艺创作动力观的多样性,揭示中西文艺动力观的相通之处,分析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存在的差异,探寻文艺创作的客观规律,本文从创作动力观入手,以文艺创作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和人文研究法,,对中西文艺理论发展史上的文艺创作动力观进行梳理和整合,探究不同因素在创作中所起的驱动作用,发现中西文艺创作理论相同的动力因素以及存在的差异;以“发愤著书”和“本能升华”为代表,深入剖析两者的成因、内涵、或特点,指出这两个文艺创作动力观各自在中西文论发展史上的地位;从三个主要方面探究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存在的相通之处,以期对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有进一步认识。通过对“发愤著书”与本能升华的深入剖析以及对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的比较,可以对中西文艺理论发展进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对解读中西文学作品和中西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当代文化体系的建构有积极作用;本文将文艺创作动力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阐释,可以将文学创作与中西社会文化环境更好的融合起来,进而充分发挥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力。
【关键词】:创作动力 发愤著书 本能升华 相通性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106-0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0
-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动力观10-25
- 第一节 不同时期文艺创作动力观10-16
- 一、 先秦时期10-11
- 二、 两汉时期11-12
-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12-13
- 四、 唐宋时期13-15
- 五、 明清时期15-16
- 第二节 现当代文艺创作动力观16-18
- 第三节 “发愤著书”成因及内涵18-25
- 一、 “发愤著书”成因18-21
- 二、 “发愤著书”内涵阐释21-25
- 第二章 西方文艺创作动力观25-43
- 第一节 文艺创作动力观的探索25-36
- 一、 古典文论期25-27
- 二、 近代文论期27-32
- 三、 现代文论期32-36
- 第二节 弗洛伊德“本能升华”说36-43
- 一、 性力—本能学说的核心36-38
- 二、 俄狄浦斯情结38-39
- 三、 作家创作与“白日梦”39-40
- 四、 本能升华40-43
- 第三章 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的相通性43-52
- 第一节 缺失性体验43-46
- 第二节 意作为心理动力46-49
- 第三节 情感内驱力49-52
- 第四章 中西文艺创作动力观的差异性52-54
- 结语54-56
- 参考文献56-59
- 致谢59-60
- 个人简历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汝德;;“发愤著书”──文学创作的本质和规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9期
2 吴金涛;;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艺术心理学解读[J];沧桑;2007年04期
3 刘玉平;中国古代作家的创伤体验[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吴建民;;古代创作动力论的生命学阐释[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9期
5 白振奎,蒋凡;“发愤著书”说管窥──兼论与“温柔敦厚”之关系[J];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1030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30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