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海伦》中海伦意象的语言文化阐释
本文关键词:《致海伦》中海伦意象的语言文化阐释
【摘要】:艾伦·坡《致海伦》一诗中Helen这一意象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对关于该诗两例误读的分析显示,文本阐释中若忽视语言细节,忽视细节的系统性、全息性,及其广泛的互文映射意义,就难免发生误读与结构上的简单化。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阐释 语言细节 海伦意象 误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YY004)
【分类号】:I565.072
【正文快照】: 艾伦·坡在世的时候,被时人称作“打油诗人”,并自嘲为“只能算给杂志写点东西的人”[1]。后世对他的艺术成就也观点不一,即便如哈罗尔德·布鲁姆虽承认艾伦·坡是无法逃避的,但依然认为他是很糟糕的诗人,很差的批评家,小说风格令人不堪。[2]但艾伦·坡又是幸运的,19世纪中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誉公;;“丁当诗人”爱伦·坡[J];山东外语教学;1987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晓莉;评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李河发;自由主题在兰·斯顿·休斯诗中的体现及其对后人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3 王玉明;绝对神权与天赋人权——爱德华兹与富兰克林的清教思想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胡泓;“老水手”的漫长旅程——从文学视窗中看人类生态意识的衍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江群;蔡玉辉;;《荒原》七个中译本中的宗教典故翻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汪艾文;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意象营构[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汪艾文;从人物形象看《太阳照样升起》主题的揭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白雪;浅析语言风格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王平;《土生子》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解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章联;福克纳作品中两类对立的女性形象[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邓萍;;一幅美之画卷,一曲爱之哀歌——《安娜贝尔·李》赏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3 李杏利;;谁是真正的南方绅士——对思嘉丽三个丈夫和一个情人的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允;;从文体特征的对比分析评《上邪》的英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正玉;;Foregrounding in Stylistics and Analytic Functions of Literary Texts[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6 杨苹;胡晓;;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Prose——A Case Study of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Prose Writings by Zhang Peiji[A];翻译·跨文化旅游研究[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艳;格特鲁德·斯泰因语言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孙黎;孤独的自我反思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3 龚芬;论戏剧语言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郭勤;依存与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陈海庆;语篇连贯:言语行为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林;西方宗教文化视角下的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杨挺;奥尼尔表现主义戏剧观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邓艳艳;在但丁影响下的T·S·艾略特[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安斌;清教主义对17-19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超;论《白鲸》中的死亡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子晋;论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裴素华;从宗教的角度解读弗罗斯特诗中的困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龙飞;论《八月之光》主人公乔·克里斯莫斯的异化与反异化[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谷春娜;唐宋诗词颜色意象及其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庆;一项关于隐性文体知识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9 邓荷;哈克的成长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冯静;论《紫色》中茜莉对身份的寻求[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纯;侯广旭;;“误读”视角下的后现代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2 袁霞;《印度之行》中的文化误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04期
3 幸香兰;;一千个观众眼中缘何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问题新论[J];电影文学;2008年24期
4 陈跃红;走出古典的泥沼──关于汉语诗学阐释学的现代转化诸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01期
5 袁飞舟;;异域的牡丹——对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词的简单比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刘涛;;现实主义的陷阱——萧伯纳是“现实主义剧作家”吗?[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张中载;误读[J];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8 蔡军;女性文学的误读与精读[J];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塞缪尔·西伦;薛子夫;蔡新乐;;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10 区抴;《女神》与《草叶集》主题的平行结构[J];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庆珠;;打破传统,各领风骚在诗坛——惠特曼与狄金森比较初探[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符夏鹭;;有岛武郎与惠特曼[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3 阮倩;;霍尔顿“误读”出的虚假人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斯·玛尔科娃;姜铮;;《女神》与外国诗歌[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5 黄小明;;马克吐温对美国民族特性的重建 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魏建;;泰戈尔究竟怎样影响了郭沫若[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7 王斐;;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身份建构——金斯顿《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的后殖民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黄珊如;;论《愤怒的葡萄》中的社会责任意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松涛;黄婷婷;;《蝴蝶君》——沉亡于幻想中的蝴蝶[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徐颖果;;汉纳·韦伯斯特·福斯特的书信体小说研究[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树森;美国何以重视惠特曼在21世纪的地位与使命[N];文艺报;2007年
2 刘文飞;被误读的塔尔科夫斯基[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何朝辉;惠特曼和《草叶集》中的“性”[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范小玫;大诗人惠特曼正向我们走来![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陈训明;误读与伪造普希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夏榆;“我是一个经常被误读的人”[N];南方周末;2007年
7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冰;“当代惠特曼”莱文当选美国桂冠诗人[N];深圳特区报;2011年
8 李保平;伟大的格局[N];辽宁日报;2008年
9 文楚安;对金斯伯格和“垮掉一代”的误读[N];文艺报;2001年
10 金平;净化美国精神的金斯伯格[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冰;跨文化视野中的欧文·白璧德[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朱彤;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谢向红;美国诗歌对“五四”新诗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文霞;“俄罗斯性”与“非俄罗斯性”[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董亦佳;杰姆逊的文本阐释理论与阐释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程文;论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中的抽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程虹;自然与心灵的交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10 李丽华;华裔美国文学的性与性别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争;阐释学与圣经关系探析[D];河南大学;2002年
2 宋军美;“诗学误读”视角下艾丽斯·默多克三部小说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扈新艳;从阐释学角度比较《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中译本[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崔晓丹;论赛珍珠对中国女性的误读[D];兰州大学;2007年
5 谭雪凌;萧伯纳戏剧在中国[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剑;自我的投射[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颖晖;双向的误读:杜拉斯与中法文学[D];四川大学;2007年
8 刘心莲;理解抑或误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保林;重评杰克·伦敦的超人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艺丞;论好莱坞对海明威小说的电影式解读[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43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4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