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在路上》的反英雄主义评析

发布时间:2017-11-20 01:13

  本文关键词:《在路上》的反英雄主义评析


  更多相关文章: 垮掉的一代 反英雄主义 自我实现


【摘要】:杰克·凯鲁亚克是“垮掉的一代”的领袖和代言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以自己非常规的生活方式和主张,使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发生了些许改变。凯鲁亚克用其创造的全新的自动写作手法——“狂野散文”创作了这部小说,他的“生活实录”小说往往带有一种漫无情节的随意性和挑衅性,颠覆了传统文学界的写作风格。其疏狂漫游的人生成了“垮掉的一代”的一种理想。 由于小说《在路上》中的人物放荡不羁、反叛权威、抛弃传统的中产阶级道德行为标准和物质观,自其发表之初就褒贬不一。《在路上》出版后,因凯鲁亚克即兴式的自发性写作手法,也由于其离经叛道的主题,,受到了少数批评家的抨击。凯鲁亚克被指责为真正的神经错乱,鼓吹欺骗和犯罪,作品毫无实际意义,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学界对此部小说的评价变得更加全面与客观。最新出版的一部堪称权威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提到的美国50年代重要作家,其中也包含凯鲁亚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曾经有过作家在出版社出版过节译本的《在路上》(石荣等译,1962,12)。这部小说属于内部参考书,通过各种方式被“偷运”出来,在青年读者(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社会各阶层青年、学生)中流传阅读,影响不小。在作品中作者体现出了对美国现存体制、传统道德信仰的质疑、绝望、悲观和反叛,这在上山下乡的青年中唤起了共鸣。在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对于一直接受正统教育的青年,反响极具矛盾性,拒绝与向往因人而异。同时产生了一批中国的批评家与翻译家研究或译介凯鲁亚克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文楚安教授。他发表了一系列著作,诸如《〈在路上〉在中国》,《“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与〈在路上〉》等等,对国内研究“垮掉的一代”及其代表人物凯鲁亚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论文旨在从反英雄主义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这将有助于正确评价并理解该小说在文学界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简单扼要地说明本文的写作目的,综述小说当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本文要研究的内容的意义及必要性。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写作背景以及“垮掉派”,即界定了“垮掉派”,包括“垮掉”一词的词义演变,以及作家、作品和小说的文学评论。其中着重分析了家庭学校以及他的朋友尼尔·卡萨迪对杰克·凯鲁亚克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第二章评析“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在路上》,论述《在路上》的主题以及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本章其次阐述关于反英雄主义的起源与基本特征,其与非英雄主义的异同,以及反英雄主义在后现在小说当中的运用。本章着重分析《在路上》中的反英雄主义元素。包括小说中充斥着对现实社会的挑衅,对现实社会以及对政府的不满导致了几位主人公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传统的反叛,对法律道德的蔑视,其行为具有反英雄式的意义。第三章阐释几位主人公如何从反英雄到英雄的转变。小说主人公惊世骇俗以及离经叛道的行为,他们吸毒、盗窃、崇尚性解放和同性恋以维护个人自由。小说的主人公竭力疏离美国主流文化社会,并试图融入处于美国边缘地位的少数族裔以实现身份的重构。本章主要分析几位主人公在经历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这一过程。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力图得出的结论是:凯鲁亚克在其作品里塑造了一群具有反英雄特性的形象。这些反英雄们用放浪形骸、寻欢作乐、对人生颓废的态度等方式来证明他们对现行社会秩序的愤懑。虽然这群以狄安为代表的嬉皮士们是反英雄的代表,但是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反抗旧道德习俗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正义感和幽默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选择却有着某些合理的因素:表达了他们对美国社会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大胆反叛,对压抑人性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愤懑和反抗。本文力图表现出这两种矛盾之间的对立统一,这将对《在路上》的研究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卢亚林;反叛与妥协:《在路上》主题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2 王海燕;;从《在路上》看“垮掉派”的文化身份困境[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1期

3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4 赵梅;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J];美国研究;2000年01期

5 王萍,王卫平;“美国梦”释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翟士钊;美国作家关于当代“文明”的危机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12055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055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3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