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间质空间”阈限下的文化身份认同

发布时间:2017-11-24 18:00

  本文关键词:“间质空间”阈限下的文化身份认同


  更多相关文章: 间质空间 混杂文化 间性协商 文化身份 认同


【摘要】:霍米·巴巴认为,后殖民文化就是一个"混杂体",差异文化在一个交叉位置"间质空间"相交汇,在冲突与交往中,经过不断的"间性协商"而产生互融、互渗与共存。《中途》的主人公鲁特福德在贩奴途中就生存在一个西方文化与非洲文化相交汇的空间,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双重夹击使他陷入文化身份的困惑而处于"中间"状态,随着与黑人交往的深入,他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觉醒,最终摆脱不确定身份的困境,找到自我并超越自我,成为一个具有混杂文化身份的人。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当代非裔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项目编号:12YJA752019)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当代非裔美国作家查尔斯·约翰逊研究”(项目编号:QSY13023)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专项“当代非裔美国小说新历史主义话语研究”(项目编号:CSZ13007)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1.0引言查尔斯·约翰逊的长篇小说《中途》是美国文学史上继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的《根》之后又一部叙述贩卖黑人奴隶历史的经典之作。小说发表之后,立刻得到美国新闻媒体的关注。《华盛顿邮报》认为这部小说“极具讽刺意味和高超智慧”;《今日美国》评论说,它以戏剧性的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文薇;加拿大英语文学:从无属性意识走向民族性重铸[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尹璐;;从《河湾》看奈保尔文化身份的矛盾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8期

3 刘艳梅;武丹丹;崔玉娥;;自塑形象创造与文化身份认同[J];语文学刊;2007年21期

4 王官君;;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析《典型的美国佬》中文化身份的建构[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2期

5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建构文化身份的彼得·凯里[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02期

6 吴桂金;唐建敏;;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文化身份的困惑与追寻[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年02期

7 李厥云;安冰;;浮世中的陌生者——细读石黑一雄小说《上海孤儿》的国际化主题[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8 陈霞;;黑人的文化寻根之旅——解读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J];电影文学;2009年05期

9 崔建琦;;库切小说的叙述艺术[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8期

10 何林;;叶芝与爱尔兰文化身份的建构[J];当代文坛;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冬;;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在后殖民语境下解读《上海孤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文煜;;浅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蔡圣勤;;文化殖民后语境中的叙事身份和道德伦理两面性——库切小说《耻》细读之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潘晓燕;;“爱”并“憎恨”着——萨尔曼·拉什迪的故土情结[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云;;属性流变 生存策略——文化解读任碧莲的《莫娜在希望之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明利;;定义“典型美国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梁文霞;;《女勇士》: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由“白虎山”中窥见一斑[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裴水妹;;木兰关公在美国 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传统历史人物的运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何云波;;肖洛霍夫与俄罗斯文学传统[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华;新移民文学的文化身份、人性书写和创作成就[N];文艺报;2009年

2 黄礼孩;达维什:诗歌塑造民族文化身份[N];文学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许维萍;民族文化不会消亡[N];辽宁日报;2011年

4 叶舒宪;凯尔特文化复兴与《哈利·波特》旋风[N];文艺报;2005年

5 王光林;他始终是个边缘人[N];文艺报;2007年

6 石平萍;多样的文化 多变的认同[N];文艺报;2003年

7 蒲若茜;服从强势文化是危险的选择[N];文艺报;2004年

8 记者 王杨;保持鲜明个性 繁荣中华文化[N];文艺报;2009年

9 徐春浩;华文作家有信心创建美好的精神家园[N];文艺报;2007年

10 张德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当代欧美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与文学叙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2 彭青龙;“写回”帝国中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张卓;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社会性别身份建构[D];苏州大学;2006年

5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吕红;追索与建构:论海外华人文学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王晓丹;乔伊斯·卡罗·欧茨近期小说中的身份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陈靓;路易斯·厄德瑞克作品杂糅性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霞;《女勇士》中文化身份及性别身份的构建[D];外交学院;2006年

2 许钰婷;“奶娃”在《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身份构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3 陈静;从《战斗的天使》与《异邦客》透视赛珍珠的文化身份[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秦琼芳;《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文化身份问题[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魏艳辉;谭恩美文化身份建构的矛盾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单晓云;试论康拉德的文化身份与其小说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娜;艰辛的身份探索历程——试析《看不见的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林玲;文化身份的探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田耀凤;夹缝中求生存[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李玉娜;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认证与危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230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230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1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