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在北京最后的日子》中北京形象探析

发布时间:2017-12-07 01:10

  本文关键词:《在北京最后的日子》中北京形象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绿蒂 北京双重形象 混乱之城 辉煌之城 落伍之城 原因分析


【摘要】:皮埃尔·绿蒂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作家,塑造了众多文明古老的东方形象。1900年,他作为法国海军军官和费加罗报的记者进入北京,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收录在游记《在北京最后的日子》里。皮埃尔·绿蒂在作品中塑造了双重北京形象:破败衰落、枯竭、没有生机的北京和存有古老辉煌遗迹的北京。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国人塑造的北京极为混乱;最高统治者外出逃亡、官员不履行自己的职责;普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与绿蒂居高临下看到的北京不相同。早在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对北京的描绘:北京到处呈现富庶、繁荣的景象,其形象是单一的;17世纪,卫匡国的《鞑靼战纪》记录了战乱中的北京:北京虽然战火不断,但依然能够看到它辉煌、古老文明在延续的景象;安文思的《中国新史》对北京城的繁荣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所述之详犹如带人现场参观一般。19世纪末,英国作家立德《穿蓝色长袍的国度》中的北京变成了一个落后到让人愤怒的城市:卫生极差;人们愚昧无知;文明衰老。在绿蒂之前,人们塑造的北京形象单一,绿蒂双重形象的塑造是20世纪初关于北京形象书写的重要转型。绿蒂笔下北京形象与他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有关:法国对外殖民扩张,整个民族有自我优越感;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有关;与绿蒂自身的双重身份有关;也与他内心深处忧伤意识和怀旧情结有关。本论文以形象学为依托,运用对比的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出发,分析绿蒂《在北京最后的日子》中塑造的北京双重形象具体是什么以及它的特殊性,并对双重形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5.0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孟华;;试论汉学建构形象之功能——以19世纪法国文学中的“文化中国”形象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柴丽;;解读洛蒂作品中的异国情调[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周宁;;跨文化形象学的观念与方法——以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为例[J];东南学术;2011年05期

4 马利红;;中国形象的书写转向——从洛蒂《北京最后的日子》的异国情调说起[J];法国研究;2006年03期

5 欧阳哲生;;欧洲与中国文明对话的新开端——以西人在元大都“汗八里”的经验为中心的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丛莉;;神奇的宫殿——访法国作家洛蒂的故居[J];欧洲;1993年06期

7 张思涛;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中的比较方法[J];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01期



本文编号:1260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60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0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