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作品风格
本文关键词:村上春树的作品风格
【摘要】:村上春树的作品反映了人类最为根本的问题,即生与死、现实与虚幻、找寻记忆与自我,以及爱的本质。其作品风格体现在四个方面:1.虚幻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融为一体的结构;2.在主题上用隐喻诠释了对战争与社会的认识;3.运用不同形式的文学体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式手法;4.文体具有异质性,句子简洁、幽默、有节奏感。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313.06
【正文快照】: 当今世界文坛,村上春树可谓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被译介到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掀起一股“村上热”。迄今为止分析村上作品的评论不胜枚举,其中哈佛大学的日本文学教授杰·鲁宾的《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Haruki Murakami and TheMusic of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少华;;村上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以语言或文体为中心[J];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2 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的艺术魅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林少华;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2期
4 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永影;;《挪威的森林》主题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2 高路;;从《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译介看翻译文学的二次生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李文良;刘双喜;;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女性人物的塑造[J];长城;2010年10期
4 吴丽艳;;关于《挪威的森林》的汉译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刘钟鸣;曾妍;;村上春树的个人理解与宽容——村上春树与他的《地下铁事件》、《约束的场所:地下铁事件2》[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李柯;试论《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比较[J];东北亚论坛;2002年03期
7 徐旭敏;;科技与人性之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道德评判[J];大众文艺;2010年24期
8 张敏生;;近三十余年日本、中国内地村上春树研究述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朱波;;偏爱与契合——村上春树的翻译思想[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10 邹东来;朱春雨;;从《红与黑》汉译讨论到村上春树的林译之争——两场翻译评论事件的实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昕宇;从“日本”的历史文脉中阅读村上春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5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晓娜;村上春树与美国现代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昊;村上春树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柯子刊;村上春树文学:中国元素与暴力之间[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静;《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代小艳;论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中的“自闭意识”及“自我救赎”[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采;文学与音乐的完美交融[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舟;在迷惘中寻找归途[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关醒;村上春树与余华、王小波作品反暴力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王晶晶;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卜瑞晓;村上春树战争观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任洁;“物语”视角下的《1Q84》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晓明;支离破碎的异类写作[J];读书;2000年06期
2 彭富春;寻根话语的批判[J];读书;2000年08期
3 魏大海;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解读《海边的卡夫卡》[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新奎;;论“信、达、雅”与科技翻译[J];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2 王卫杰;;鲍照边塞诗的艺术成就研究——以文学本体为视角[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3 龚光明;文体思维与翻译[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石春让;;通俗科技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胡壮麟;隐喻与文体[J];外语研究;2000年02期
6 刘帆;也谈《语丝》的文体[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7 叶扬秋;;隐喻的观看——从《早春图》探寻中国北宋屏风式山水画的观看方式[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11期
8 张莉莉;;论《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哥特式风格[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9 周丽颖;;《非诚勿扰》幽默语言分析[J];电影评介;2009年14期
10 周文斑;从《北回归线》看亨利·米勒的文体风格[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英敏;高峰强;;隐喻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胡雪敏;张海燕;;再生纤维素纤维的性能及产品风格[A];第三届全国染整行业技术改造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潘毓明;;古今报告、请示公文体小议[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4 田浩;;心理学概念的界定:从抽象化到语境化[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宋红岭;;“身体”何谓——身体美学理论探讨之一[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杜京朝;冯苏宁;;浅谈专题片风格的定位和体现[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飞;;博客文体初探[A];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旖;;竹纤维汗布丝光处理前后风格对比[A];“云竹杯”首届中国竹纤维产业发展峰会论文集[C];2007年
9 任胜利;;有关英文写作与编辑的文体手册简介[A];第三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孟维杰;;论心理学隐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波;作文不限于四种文体[N];成都日报;2005年
2 马宏萍;繁荣文化 建设和谐文明回乡[N];吴忠日报;2008年
3 王清波 雷毅红;襄樊市樊城区社区文体资源共享惠及百万居民[N];大众科技报;2004年
4 吴双双;奋力开创文体强区新局面[N];扬州日报;2011年
5 张柠;无羁绊文体[N];广州日报;2003年
6 闻菊;西市区教文体局:开展“二次查摆”确保整改取得实效[N];营口日报;2008年
7 金朝荣;姚安县文体局抓信息重实效[N];楚雄日报(汉);2008年
8 特约记者 宋清斌;大同二十名干部角逐文体局副局长[N];大庆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李刚 实习生 张娟娟;文体促进计划 加强设施建设[N];宁夏日报;2009年
10 驻海南记者 陈建雄;珍惜机遇,,加快文体事业建设[N];中国文化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厚均;两晋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冯汝常;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唐爱霞;古代六言诗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文体的言说[D];河南大学;2004年
5 杨剑明;曲话文体考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6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解文超;先秦兵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磊;隐喻及其翻译[D];宁夏大学;2005年
2 张永东;罗兰文学研究[D];华侨大学;2005年
3 左景丽;借代—转喻—隐喻连续体初探[D];华侨大学;2008年
4 李娜;简明扼要——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曹晓飞;杨家埠木版年画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余何;渌水亭文人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蒋毅;从歌剧《蝴蝶夫人》看普契尼[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娟;《国风》中的隐喻运用和《诗集传》中的隐喻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伍立峰;战国中山国工艺美术的风格[D];苏州大学;2005年
10 贾如丽;中国现代插图艺术风格及审美思潮的流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62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26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