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卡夫卡作品的语言哲学
本文关键词:残雪卡夫卡作品的语言哲学 出处:《小说评论》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卡夫卡 语言哲学 语言形式 作品 卡尔维诺 系统思考 作家 小说语言 表达 现实主义
【摘要】:正一近年来,语言哲学的话题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无论哲学界,还是语言学界,讨论之声此起彼伏,但文学界却不以为然,没有跟风。事实上,对某些作家从语言哲学的层面来思考他们的文本,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说,残雪与卡夫卡。他们是对语言要求很高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运用语言所产生的行动过程远比他们的行动意义要精彩得多。陈嘉映说:"从前不分哲学、科学或思想,对语言的系统思考全可归入语言哲学名下。不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topic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Whether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or linguistics, the discussion has been on the rise one after another, but the literary world does not think so and has not followed the trend. There are some advantages for some writers to think about their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philosophy, such as Canxue and Kafka. They are writers with high language requirements. The process of action generated by their use of language in their works is far more wonderful than their meaning of action. "in the past, there wa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philosophy, science, or thought," Chen Jiaying said. The systematic thinking of languag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作者单位】: 湖南女子学院外语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课题“残雪卡夫卡作品的哲学维度”(项目编号09C021)成果之一 湖南女子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成果之一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一近年来,语言哲学的话题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无论哲学界,还是语言学界,讨论之声此起彼伏,但文学界却不以为然,没有跟风。事实上,对某些作家从语言哲学的层面来思考他们的文本,有一定的好处,比如说,残雪与卡夫卡。他们是对语言要求很高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运用语言所产生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T.A.西比欧克;S.M.拉姆;俞建章;孙珉;;符号学与认知科学[J];哲学译丛;199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小红;;语言背后的镜子——简析预设在语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层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胡志明;自由与放逐:《美国》对西方现代人生存境况的文化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林莉兰;;奥斯汀言语行为二分说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胡萍英;;语言游戏说与大学英语教学方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朱晓红;周家春;;言语教学的哲学基础及实践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宋荣超;;语言范畴观的历史演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张庆华;;蒯因“翻译不确定性”论题的哲学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葛显娇;;“尸体”与隐喻式命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红婴;;论法定程序的“以言行事”[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楼巍;许为民;;技性科学观:科学的当代性和复杂性[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5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孔慧;;哈贝马斯论塞尔的《意义、交往及表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7 胡志坚;;个案裁判规范之构建是司法裁决证立的关键[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8 陶友公;;“に+ぁり=なり”“で+ぁる=でぁる”与“で+いる”[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2年刊[C];2011年
9 张汉生;;对意义问题研究的一个历史考察[A];2010年全国应用逻辑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樊安;英美法理学中的整体性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芝;请求言语行为的俄英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谭艳;认知语义学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长城;试论公民法律意识的生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宁;现代家居环境的室内设计语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敖丽芳;“美”的语义分析与文化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欧阳继梅;现代诗性隐喻:作为消解现代诗歌困境的一个方法及其建构[D];云南大学;2010年
10 王欢迎;技术哲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D];东华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冀桐;畏父·叛父·审父——略论卡夫卡创作中的父子冲突主题[J];张家口师专学报;1994年03期
2 廷芳;黎奇;;卡夫卡书简日记选 书简篇[J];出版广角;1997年01期
3 格非;鲁迅和卡夫卡[J];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01期
4 赵山奎,宁杭红;卡夫卡的小说与“语言空位”[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5 孙坤荣;卡夫卡和他的《乡村医生》[J];译林;1980年04期
6 克劳斯·W·乔纳斯;邢惕夫;;现代文学的著名代表作家卡夫卡[J];世界文化;1983年05期
7 叶廷芳;山高水险有觅处——再论卡夫卡的艺术特征[J];文艺研究;1986年04期
8 车成安;一个充满悖论的艺术世界——论卡夫卡创作的思维特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6期
9 余凌;;地窖中的“穴鸟”[J];读书;1992年10期
10 张鹤;如真如幻 如痴如梦——略谈卡夫卡的审美意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华娟;;异化的人群 绝望的生存——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2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曾艳兵;陈秋红;;钱锺书《围城》与卡夫卡《城堡》之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何峰;;边缘化的冷眼旁观与后现代的思维向度——鲁迅与卡夫卡[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5 赵山奎;;无名希腊人的“非历史命运”:从卡夫卡的一封信解读其《乡村医生》[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傅新娟;;解读卡夫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铮;《海边的卡夫卡》风靡德奥[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残雪:卡夫卡的意味[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李晓莉;充满隐喻的世界[N];西安日报;2003年
4 曾艳兵;卡夫卡与基尔凯郭尔[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凌俊;《海边的卡夫卡》热席卷日本[N];文学报;2003年
6 胡志明;德语文学研究的一代风流人物[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石剑峰邋陈肖秋;卡夫卡手稿自由了![N];东方早报;2008年
8 沈维藩;《海边的卡夫卡》——当今日本社会的批判书[N];深圳商报;2003年
9 康慨;法国大诗人博纳富瓦获卡夫卡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施依秀;卡夫卡:逃跑的新郎[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蔚;卡夫卡在中国的译介(1979年至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张玉娟;“诗之思”:卡夫卡艺术世界的“图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明明;感知的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柳东林;西方文学的非理性特点及禅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廖峻;迪伦马特戏剧中的迷宫世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6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施赞聪;权力与政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9 傅筱娜;超验主义与二元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张克芸;“变形”抑或“被解除变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饰玉;论卡夫卡创作中的悖谬[D];吉林大学;2004年
2 何芬;生存困境中的艰难跋涉[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曲伟;试论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D];吉林大学;2004年
4 陆霞;卡夫卡的象征[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5 黄玲;残雪对卡夫卡小说模式的接受与变异[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弘;孤独的行路人——卡夫卡和鲁迅的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窦燕;“我写的一切都与您有关”——荣格心理学视阈下的卡夫卡及其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蔡智敏;卡夫卡小说的生存论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大奎;卡夫卡悖论式人格解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10 蒋志纯;从《审判》中看卡夫卡的“罪”与“罪感”[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09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09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