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视阈下意象派对中国古诗之接受
本文关键词:误读视阈下意象派对中国古诗之接受 出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古诗在意象营造、意象并置及简练含蓄等方面为美国意象派诗歌提供了营养,对意象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其影响实现的过程并非等量和直线,而是误读视阈下的一种再阐释、再理解。其一是汉学家和意象派诗人的汉诗译作存在诸多误译成分,如把格律严谨的中国诗译成了自由诗、通过"拆字法"翻译而导致对原诗本意之偏离、通过"拆句"充分突出意象等;其二是在物我关系的观照上,意象派所理解的意象与中国古诗的文学意象殊异,前者侧重于"象",后者强调于"意"。这里既有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的无意误读成分,但更主要是基于革新传统维多利亚诗风的一种自觉、故意的文学行为。
[Abstract]:Chinese poetry in images, image juxtaposition and concise subtle aspects provide nutrition for American imagist poetr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magism. However, the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s not equivalent and linear, but after misreading a re interp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ne is Chinese the scientist and the Imagist poetry translation has many components such as mistranslation, strict rules of the Chinese poems translated into free verse, "down by law" of the original poem translation and lead to deviations from the intention, through the "split sentence" to highlight the image; the two is the refl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literature. The image sent by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e and China poetry, the former focuses on the "image", which emphasizes on "meaning". It is caused b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of the unintended misunderstanding ingredients, but the main is a traditional Vitoria style based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innovation, A deliberate literary act.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W0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YJCZH171)
【分类号】:I712.072;I207.22
【正文快照】: 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中国古典诗学提倡含蓄、简练之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界。这种诗学传统不仅为一代代中国诗人所传承,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20世纪初,中国古诗和诗学传统更为美国意象派诗人所接受,他们把中国诗学理论作为创作的指导原则,把中国诗歌实践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聪贤;意象派诗歌在英美的渊源与终结[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赵毅衡;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J];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美生;梅尧臣诗歌理论的历史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2 朱良志;詹绪佐;;中国美学研究的独特视境——汉字[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3 蔡玉辉;《荒原》中的意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汪黎明;;意象派诗歌汉译探究——以意象派的诗学准则为出发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5 周莉;;试论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冲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6 夏涛;;多元与综合之辩——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7 宗蔚;李加强;;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比较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朱祖林;辞断意连得风流——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组合之比较[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9 白晶玉;;浅析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视角问题[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欧蕾;徐开良;;近十年四言诗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邓程;;论名词句[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邱纪军;;意象派的诗学范式转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珂;;幸好新诗坛有郑敏——论郑敏的人品、诗品与文品[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4 姜飞;;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思想起点[A];新闻学论集第29辑[C];2013年
5 刘岩;;中西诗歌意象比较研究[A];东方丛刊(2004年第4辑 总第五十辑)[C];2004年
6 王岳川;;海外学者的“后学理论”与文化批评[A];东方丛刊(2001年第2辑 总第三十六辑)[C];2001年
7 王珂;;诗论比较研究:胡适与英美意象派[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8 张旭春;;互动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学科意义[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9 肖明翰;;中国文化的影响与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对秩序的探寻[A];东方丛刊(1998年第1辑 总第二十三辑)[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振存;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纪燕;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贾璐;朱熹训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孙玲;差异教学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罗丽文;社会性别视野下《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之比较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朱卫志;图形—背景理论与中国经典诗歌的意境焦点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潇;分判与会通:中西意象理论的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煦;从王国维到王元化[D];西北大学;2011年
7 谢丽娟;差异与汇通[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凌婧;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中的美国人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小妹;论翟永明诗歌中的家族女性群像[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周婷;闻一多现代诗学中的“变”、“常”融合[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丰华瞻;;意象派与中国诗[J];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俊;简论意象派诗歌中“意象”的独特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林鄝;意象,不应满足于客体的感性显现[J];泉州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3 谭琼琳;试论意象派发展的辩证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刘保安;意象派在中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吕敏宏;英美意象派诗歌的中国情结——从庞德诗歌看英美意象派的创作原则[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李昱;美国意象派诗歌探源[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郑殿臣;美中意象诗比较[J];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李加强,周方珠;中英意象诗歌言意之辩[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9 叶拉美;意象派诗歌与心理学[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史红;意象:跨世纪跨国度的文化——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歌的影响[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君涛;;试论意象派诗歌的理论基石与艺术特征[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邱纪军;;意象派的诗学范式转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珂;;诗论比较研究:胡适与英美意象派[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诗人 批评家 徐江;意象诗歌的前世与今生[N];北京日报;2013年
2 柏栎;庞德的学术传记[N];文汇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新春;美国意象派诗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2 许平;品境——细读《神州集》[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学灵;意象派诗歌中的隐性衔接及其功能[D];云南大学;2012年
2 蒙博涵;管窥意象派诗歌衰败的原因[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房霞;诗歌文字意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加强;由阐释学和接受美学观意象翻译[D];安徽大学;2005年
5 江英;中西意象理论比较初论[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莺;庞德——中国原动力[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敏花;概念合成理论对意象派诗歌中意象意义建构的阐释[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8 吕新明;庞德诗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10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10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