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当“讽喻”遭遇“比兴”——一个西方诗学观念的中国之旅

发布时间:2018-02-04 01:18

  本文关键词: 讽喻 比兴 王国维 跨文化研究 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学者们致力于寻找和发现某些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中流通的概念和术语,其中,讽喻(allegory)便被认为具有这种普遍性和共通性,因此不仅适用于西方,同样也适用于中国。研究王国维的翻译和批评实践可知,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每一个诗学观念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的诗学观念结合在一起的,它的意义是在与其他诗学观念的关系中、乃至在与整个文化传统的关系中产生的。拖曳着自身的历史负累,"讽喻"很难进入中国诗学,在认识与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意义与价值时,中国固有的诗学话语,如比兴,无疑是一个更为恰当的选择。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cholars are devoted to finding and discovering some concepts and terms that can be circulated in cross-cultural context. Allegorical allegoryis considered to have such universality and commonality, so it is applicable not only to the West but also to China.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every poetic concept is not isolated, but combined with other poetic concepts, its meaning is 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poetic concepts. Even 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whole cultural tradition. Dragging its own historical burden, "allegory" is very difficult to enter Chinese poetics, in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Chinese poetic discourse, such as Bi Xing, is undoubtedly a more appropriate choic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03;I106
【正文快照】: 一纪廉在《比较文学的挑战》中指出,具有超民族(Supra national)视野的比较文学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对某些具有“共同文化前提”的文学进行比较,它指的是“某一文明内部的比较”。被比较的作品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例如欧洲各民族文学的比较就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模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元青;;“质测即藏通几”说申论——兼论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3 张干;;刘熙载“变调”说之得失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4 任勇文;;物情互映——碧山咏物词艺术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5 单有方;“大江东去”和“晓风残月”——宋词二首浅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白一瑾;;论清初贰臣士人“两截人”的处境心态[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7 陈力祥;;王夫之的法治观:以礼法之辨为视角[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龚连英;;林纾的“道统”观及典型个案分析[J];长城;2011年12期

9 张永奇;;王夫之《论语》诠释中的工夫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10 陈桂娟;;顾贞观词“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浅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寿澄;;儒道二家思想与价值多元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2 陈力祥;;船山礼之形上属性辨正——以礼即理之礼与礼即气之礼之辨为视角[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3 朱迪光;;王夫之人文与经济之和谐思想探讨[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4 萧平汉;;王夫之的史论体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5 朱迪光;;《明诗评选》与王夫之的结构诗评[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6 萧晓阳;;王船山说八股[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7 伍光辉;;船山理想人格论的形象诠释——王夫之《龙舟会》主旨新探[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8 朱迪光;;新时期船山文学研究之得失及其展望[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9 唐孝亮;;太和:一种文艺战略追求——论王船山的诗学太和观[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10 向建功;;内极才情,,外周物理——论王夫之《和梅花百咏诗》的主旨[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国宏;都市文化视域中的宋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屏;两宋词雅化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米文科;王船山《张子正蒙注》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利侠;清初咏物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雷;曾国藩理学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7 赵晖;西学东渐与清代前期数学[D];浙江大学;2005年

8 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张永刚;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2 桂珊;况周颐词作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微霞;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白银银;论欧阳修词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盼盼;早期儒家政治哲学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莫岸洪;满族诗人承龄诗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刘楠;魏禧文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培;南宋遗民词伤春主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秋霞;高观国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立鞭;拒绝晦涩[J];阅读与写作;1998年11期

2 杨剑明;论王国维美学和艺术研究学术动机生成中的比较论理路[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金艳;;以“境界说”管窥王国维文学批评理论的转折意义[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高颖娜;王国维的“境界说”浅谈[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黄保真;;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及层次[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6 王玉芳;王国维“境界说”浅析[J];西北美术;1995年03期

7 张秋红;中西美学思想及其批评方法的继承、融合与发展初探——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解析[J];学术探索;1999年04期

8 赵建章;王国维美的本质观[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张青运;释王国维“境界说”中的“真”[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陈鸿祥;王国维在文艺美学上的三大论说[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万娜;;我国文学理论建设之初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美的情感”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张同铸;;《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论文梗概[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辉;崇高的两副面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秦弓;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如何编写[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曹顺庆;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N];中国艺术报;2004年

4 刘梦溪;传统文化:解构与重建[N];光明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罗四

本文编号:1488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488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9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