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路—论毛姆小说对现代人如何摆脱精神桎梏的探索
本文关键词: 毛姆 精神危机 自由 人性枷锁 出处:《安徽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西方文学从传统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的过度时期,英国作家毛姆通过他不同时期的三本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以及《刀锋》,展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并且为其提供了一条摆脱精神枷锁的独特的道路,其作品在读者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且给予人以启发。 二十世纪以来,人类思想意识经历了重大的变化,理性主义的发展动摇了人类对上帝和宗教的信仰,在现代人的心中播下了危机的种子;《物种起源》和科技的发展震撼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意识到自己离动物只有一步之遥,而并非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最后,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的大萧条使现代人理想幻灭,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愈演愈烈。 本文仔细研读毛姆的三本小说,运用了精神分析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分析《人性的枷锁》,用加缪的荒谬论来解读《月亮和六便士》,并且分析尼采的超人论在《刀锋》中的体现,展现出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同时,本文论述了毛姆在对人性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现代人摆脱精神枷锁、获得人性自由的渐进式的探索。
[Abstract]: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western literature from traditionalism to modernism, Maugham, the British writer, through his three novels of different periods, the yoke of humanity, the Moon and Sixpence, and the Blade, reveals the spiritual crisis of modern people and provides it with a unique way to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spirit. His works have a wide influence among the readers and give people inspiration. Since 20th century, human ideology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ationalism has shaken human belief in God and religion. The seeds of crisis have been sown in the hearts of modern people; the origin of spe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e rocked our understanding of ourselves, realizing that we are only one step away from animals, not "the essence of the universe, the spirit of all things"; and finally, The two world wars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 made modern people disillusioned, and their spiritual crisis intensified. This article carefully studies three novels by Maugham, Using psychoanalysis and Schopenhauer's pessimism to analyze the shackles of Human Nature, using Camus's absurdity to interpret the Moon and Sixpence, and analyzing Nietzsche's Superman Theory in the Blade,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discusses Maugham's gradual exploration of modern people's freedom from spiritual shackles on the basis of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超平;;毛姆小说中的殖民主义倾向[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梁晴;;表现主义宣言——从《月亮和六便士》看高更的审美观点对毛姆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易恒;;论毛姆《刀锋》中拉里的自我建构[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4 韩红军;;人生的抉择 人世的感悟——论毛姆的《刀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王丽亚;;论毛姆《彩色面纱》中的中国想象[J];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6 张天天;;百慕大水下王国[J];人生十六七;2002年11期
7 颜妮娜;;生活在月亮之上的思特里克兰德——《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形象特点分析[J];长城;2011年08期
8 赵秋玲;;行走在牧歌中的耿占坤(作家印象)[J];青海湖文学月刊;2011年07期
9 李丽丽;;《午餐》中的戏剧元素浅析[J];大家;2011年15期
10 麦冬;;我的学生[J];福建文学;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Tan Chung;;Where from the“secret of expression”of Chinese civilization?——Historical operation of“chindia”in mining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China[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北京论坛(2006)论文选集[C];2006年
2 杨适;;中国之“鉴”与希腊人的“爱智慧”—中西人类精神自觉形态比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陈弘毅;;儒家与民主是否相融:从1958年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谈起(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4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5 屈海燕;;马原与毛姆的叙事艺术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6 Eugene Thong;;On Modernisation and Tradition[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7 ;ATN-XPSL:An Access Control Policy Specification Language for Automated Trust Negotiation[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8 李瑾;;长存价值再发现:21世纪学习的文化宝库(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9 姜苦乐;;全球主义和现代性的重构——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与泰国艺术的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The Conversion of a Radical—Dorothy Day and The Catholic Social Thought[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松;毛姆的炭火[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2 张锐强;毛姆:苦难的馈赠[N];中国邮政报;2003年
3 秦宏;毛姆——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作家[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彭懿;到哪儿去买叫毛姆的小仓鼠[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谢苗枫;大孩子们不爱“毛姆”爱“毛绒”[N];南方日报;2007年
6 雷雨;真实生动的中国文本[N];中华新闻报;2006年
7 秦宏;由Cakes and Ale的译名引起的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云也退邋(本报书评人);手捧白羊毛的浪荡子[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吴甘霖;侧向思维推销法[N];中国保险报;2005年
10 刘彤 公司职员;微笑之国的另一面[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花;毛姆与中国[D];复旦大学;2010年
2 庞荣华;毛姆异域游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栾述蓉;族裔与生态:路易斯·厄德里克“北达科他四部曲”中部落身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梁晴;从毛姆的小说创作看画家高更对其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6 杨永春;当代澳大利亚土著文学中的身份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周丹;叶芝抒情诗中的视觉艺术[D];中南大学;2012年
8 金文宁;以自我否定形式成就自我——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徐彬;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叶蔚芳;华兹华斯诗歌中原初创伤的剖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晨曦;自由之路—论毛姆小说对现代人如何摆脱精神桎梏的探索[D];安徽大学;2012年
2 程晨;毛姆原型投射下《月亮与六便士》的心理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穆璐;通过毛姆作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分析现代伦理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孔令超;诗、诗人与拯救[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俊霞;《接骨师之女》的原型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冬月;[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何黎黎;逃离与追寻[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9 梅玫;毛姆矛盾的中国观[D];安徽大学;2011年
10 徐笑笑;毛姆中国书写的历史文化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50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50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