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莱辛早期作品看其左翼文学观的嬗变
本文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左翼思想 嬗变 人类生存 出处:《学术交流》2013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左翼知识分子,她的作品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从莱辛早期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左翼文学观的嬗变过程。她先是关注南部非洲殖民地普遍存在的种族歧视、种族隔离、贫富悬殊等社会大问题,逐步过渡到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关注人类生存是莱辛作品反复强调的主题,从《野草在歌唱》到《金色笔记》,她始终关注的还是"人"。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睿智的辩证思维方法贯穿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左翼思想从关注宏观的外部转向关注人的微观内心世界,把"人类生存"作为重要主题,贯穿在她的创作中。
[Abstract]:Doris Lessing is a left-wing intellectual, From the beginning of her work, there was a strong political critique. From Lessing's early works, we can see the evolution of her left wing literary outlook. She first focused on the widespread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segregation in the colonies of southern Africa. Major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have gradually shifted to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nd the impact of society on the individual. Concern for the survival of human beings is the theme repeatedly emphasized in Lessing's works. From "Wild Grass singing" to "Golden Notebook", she is always concerned about "people." profound humanitarianism and wise dialectical thinking throughout her creative career. Pay attention to the microcosmic inner world, "Human existence" as an important theme, throughout her creation.
【作者单位】: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何健;;多丽丝·莱辛作品中的马克思主义生存论[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2 张鄂民;多丽丝·莱辛的创作倾向[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3 王宁;;多丽丝·莱辛的获奖及其启示[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2期
4 库切;蔡圣勤;黎珂;;论多丽丝·莱辛和她的自传[J];译林;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司君;;扭曲的女性自由意识——《野草在歌唱》中玛丽悲剧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2 王t2;;从《到十九号房间》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沈洁玉,蔡玉辉;走向意识谬误的深渊——《野草在歌唱》心理层面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朱晓红;;无意识深渊中玛丽的精神崩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曹星月;邓慧;;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野草在歌唱》中人物的悲剧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李婷婷;;空间理论谱写的一曲悲歌——论《野草在歌唱》的空间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7 朱丽萍;;缺失的“声音”——重构《野草在歌唱》中摩西的叙事空间[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陈莉;;父权制车轮下的牺牲者——析《野草在歌唱》中的玛丽和迪克[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严玲;;《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悲剧探析[J];长城;2012年02期
10 李红新;;《野草在歌唱》中的菲勒斯之惑[J];长城;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蔡圣勤;孤岛意识:帝国流散群知识分子的书写状况[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红玉;浮出翻译史地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岳峰;二十世纪英国小说中的非洲形象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徐英;独具匠心的读者召唤结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单云婷;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4 范蓓蓓;镜中萨拉—多丽丝·莱辛之《又来了,,爱情》[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丁浩;对多丽丝·莱辛早期非洲题材小说的后殖民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路璐;理想的共存 现实的分裂[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鹿忆;《野草在歌唱》的文学地理学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樊晓君;《金色笔记》的空间叙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元;《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人格的弗洛伊德式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吕燕清;突围与困厄[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阿福;;多丽丝·莱辛:88岁摘得诺贝尔文学奖[J];东北之窗;2007年22期
2 马永波;;非洲童年——关于多丽丝·莱辛[J];当代小说;2008年02期
3 程航;;解析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J];长城;2010年04期
4 曹小雪;;论多丽丝·莱辛早期“逃离”性格的形成[J];名作欣赏;2011年07期
5 夏琼;评多丽丝·莱辛新作《最甜的梦》[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杨靖;;八十回顾人生之旅——多丽丝·莱辛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05期
7 王丽丽;;多丽丝·莱辛获奖给我们的启示[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4期
8 山;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谈她的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01期
9 廖嵘君;;人道主义的呼唤——解读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J];长城;2009年12期
10 孙宗白;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云也退;多丽丝·莱辛:误读中炼制火药[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康慨;多丽丝·莱辛:我爸爸的梦,我妈妈的爱[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记者 孙海悦;译林社速推3本多丽丝·莱辛作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4 士曾;爱情,或者疑似爱情[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章乐天;误读中炼制的火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瞿世镜;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N];文艺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张以瑾;多丽丝·莱辛:用苦难赢得“最好的一张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康慨;为什么是多丽丝?[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舒伟;《西方科幻小说史》中的多丽丝·莱辛[N];文艺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跋列兰;莱辛:超越性别的时代书写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姜仁凤;莱辛主要小说中的空间与自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小兰;多丽丝·莱辛《到十九号房》中的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皖玲;多丽丝·莱辛的边缘化书写[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晶晶;建构两性和谐世界的呼唤——多丽丝·莱辛主要小说男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冯琦;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畅敏章;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都市空间[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炎;多丽丝·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生态解读[D];郑州大学;2010年
7 雷雷;叛逆与逃离:对多丽丝·莱辛《暴力的孩子》中玛莎性格的分析[D];江南大学;2010年
8 董业凤;论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的实验性[D];暨南大学;2007年
9 薛新红;关爱,孤独的出路[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刘娟娟;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中的空间叙述[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50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50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