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莎士比亚两部长诗的文体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6 01:11

  本文选题:莎士比亚 切入点: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莎士比亚的两首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以及《露克丽丝》分别创作于1593和1594年,,是莎士比亚青年时期的重要作品。然而,它们虽然在出版后的几十年里大受欢迎、一版再版,却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被低估被忽视。这种情况在中国尤为明显。虽然莎士比亚研究领域卷帙浩繁,国内却几乎没有关于这两首长诗的高质量研究。在世界范围内莎士比亚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伟大的剧作家,而其诗人的身份往往被忽视。一直到最近几十年才陆续出现一系列论文和著作,试图恢复莎士比亚伟大诗人的地位。在莎翁的所有诗歌作品中,十四行诗已经获得广泛的赞誉,而相比之下,两首长诗往往至多受到温和的称赞。原因是多方面的:高度修辞化的语言不合现代人的胃口;过于简单的情节和大量的独白使人们怀疑它们究竟是否是叙事诗;而诗中相互矛盾的因素使得人们对诗歌的内容和意义产生困惑,以至于有些人把这两首诗当成是作者为了炫耀修辞技巧而作的文章,认为它们是没有任何深刻内涵和实际意义的作品。 本篇论文力图使人们认识到这两首诗歌的艺术价值和重要性,证明它们是具有深刻意义的诗歌杰作,而不是堆砌修辞技巧的肤浅作品。诗中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和语言的独特运用是表现和传达诗歌主题意义的方式。为了展现语言和文体如何有效地传达意义,本文将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文体分析,使诗歌的解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有据可依,有理可循。 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基础、方法论以及文献综述。文章对文体这一概念作了简要界定。文学作品的文体是作家完成作品的方式,是个性化的语言使用和形式安排。一首诗歌的文体和形式是诗歌得以存在和表达意义的方式。本章介绍了研究中运用到的重要文体学概念,包括前景化、偏离和平行结构等等。文章通过对诗歌中前景化了的文体特点进行分析,发掘文体选择背后的原因,从而揭示诗歌的意义和诗人的写作目的。文献综述部分列举了对两首诗歌的各种不同的阐释方式,包括从性别、道德和政治角度所进行的分析。虽然有些观点和论证存在问题,但这些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论文第一章讨论诗歌的音韵特点,内容包括六行体和国王体(七行体)两种格律,阴性韵(弱韵)的运用,以及分别针对两首诗歌具体音韵特点的分析。六行体创造了紧张与平衡持续转换的总体效果,十分适合在《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中用来反映人物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以及冲突对抗。国王体由于多了一个第五行,使诗歌获得沉思与回想的空间与意蕴,符合《露克丽丝》的严肃主题与沉重氛围。另外,论文通过大量实例证明,阴性韵和其他音韵特点在人物塑造以及突出诗歌意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第二章讨论两首诗歌在词汇使用上的特点,并简要介绍了伊丽莎白时期英语语言的特点与状态。诗中使用的第二人称代词‘thou’显示了中古英语的痕迹,而与‘you’的混合使用是诗歌的一大文体特点。在《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中,维纳斯对阿多尼斯以‘thou’相称,表现了她的缱绻柔情;而阿都尼斯称她为‘you’,言语中充斥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不屑。《露克丽丝》中‘thou’与‘you’的使用则更多地是出于社交礼仪和对社会身份的认知。本章还讨论了诗歌中大量新造词的使用,分门别类地分析了诗中出现的合成词、词缀添加以及词类转换。此外,本章还探讨了双关语和矛盾修辞法的使。这些都是前景化的方法,突出了词语间相互呼应所产生的意义,增加了语言的密度,有效地揭示和强化了诗歌主题。本章中讨论的另一问题是诗歌语言中体现出来的词汇一致性,即诗中词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词汇遵循的不是句法的逻辑,还是词汇间相互作用的意义逻辑。通过对词汇一致性的分析,可以挖掘诗歌语言蕴含的潜在意义,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揭示和强化主题。 第三章讨论的是语法与句法层面上的文体特点,内容包括时态、句子长度与复杂程度、跨诗节连续、结构修辞中的反复与平衡、修辞疑问句与呼语。《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中过去时态和现在时态的交互使用使得人物表现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人物冲突抽象化为对待爱情不同态度的冲突和对爱情中不同状态的表现。《露克丽丝》中过去时与现在时的转化是控制读者与人物距离的手段。现在时态类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引人入胜;而过去时好比长镜头,让人旁观、思考。诗歌中使用的句子类型与诗歌的主题与基调是一致的,相对简短、简单的句子有利于构建《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中那个明快的自然世界,而冗长、复杂的句子更有利于反映《露克丽丝》中严肃、复杂的社会关系。此外,各种结构修辞方法有助于表达人物的强烈情感,烘托作品主题。 第四章探讨语意层面的文体特征。转喻的修辞手法包括隐喻、明喻、象征、夸张等等,均是对标准语言突破、变形后取得的崭新表达方式。它们是产生意象的机制,是表现诗歌主题的载体。比如贯穿《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中的狩猎意象,以及《露克丽丝》中的大量战争意象,都很好地反映了诗歌各自的主题。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红、白等颜色以及大量相关描述使得这些颜色具有象征意义。而相同颜色在两首诗歌中的不同内涵体现了诗歌的不同主题意蕴,显示了一个不存在道德判断的明亮的自然世界和一个严肃、沉重的人类世界的区别。再者,诗歌中大量使用的夸张修辞不仅是华丽文风的标志还蕴含着主题意义,有利于人物塑造。 第五章考察两首诗歌文体的整体特点,探讨了诸如得体、漫笔和反讽这样几个综合层面上的文体特征。得体是古典修辞学的一大原则,要求人物的言行符合对人物特征的设定。这就解释了一个让很多读者感到困惑的问题——为什么维纳斯在谈及野猪如何杀死阿多尼斯时会使用充满爱欲的语言,而塔昆在犯下强奸罪行之前言语中就充满悔恨。维纳斯是爱之女神,她就是爱本身;而塔昆这个人物既是罪犯,也是他自身欲望的牺牲者。诗人持中立的态度把两幅不同的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是要得出结论、赞扬高尚、鞭笞邪恶。漫笔是伊丽莎白时期文学的常用手法。这两首诗歌当中存在大量漫笔,比如对阿多尼斯的马的描述,以及对特洛伊战争的描画。它们在整个诗歌结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强和深化了主题表达,而并不是像有的读者所理解的分散和削弱了诗歌的整体结构。反讽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既可以指语言与实际意图的不一致,也可以指读者的期待与作品实际内容的反差。对诗中各种反讽的分析可以很好地揭示诗歌的主题。 总之,对莎士比亚两首长诗文体的系统分析告诉我们,两首诗分别展现了爱与社会这两大主题。《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展示了对待爱情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以及爱情中的人的多种不同状态。这首诗歌中的人物处于一个田园世界中,整体氛围明快而带有喜剧性,在这个世界中爱情和爱欲是中性、不带价值判断的。而《露克丽丝》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男人与女人之间,自我与社会身份之间的对立与对抗,探索了权利、欲望、道德、身份与罪恶这样一些与人和社会相关的主题,整体氛围沉重、发人深思。这两个不同世界的构建得益于特定的语言选择与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莎士比亚在诗中持中立的态度,像一位工笔画家一样将两个不同的世界展示在人们面前,让读者自己去看去理解。而对这两个不同世界的展示是通过华丽的文体来实现的,并且这种文体将读者时刻吸引到这一展示过程当中。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1.0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萍;;论奥菲利娅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闫晶;孙然颖;;《暴风雨》的人文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陈娜;;探析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4 周敏;;莎翁笔底的“狂欢”——理解《李尔王》艺术上不协调的一把钥匙[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白宇;;“复仇”剧中西比较:中国文化的“抑己利他”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6 郭成;;莎士比亚第8首十四行诗的两种翻译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7 李升炜;;试论莎士比亚悲剧的本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兰莉;王静;;翻译诗学与文学经典的复译——以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9 陈才忆;温健;;《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的发展演变[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林澜;;为贞操付出沉重代价的女人们[J];电影文学;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幸洁;性别表演—后现代语境下的跨界理论与实践[D];浙江大学;2012年

3 刘星显;基于关系视角的法律与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周荣;超拔精神与凄美命运—路翎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白利兵;柯勒律治莎评的有机美学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娜;晚明西湖畔的艺术生活[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8 徐艳利;翻译与“移情”:共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主体建构[D];河南大学;2012年

9 张弛;国家权力的发现:从人文主义到近代自然法学说[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邹雅艳;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芮;《荷马史诗》的现代书写[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成雁;莎士比亚戏剧幻觉的产生[D];西南大学;2012年

3 拉嫡娜;灵魂的风暴[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唐蓓;通往仙境之路[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露青;从关联理论看莎士比亚戏剧中典故的舞台演出翻译[D];复旦大学;2009年

6 王婷婷;斯美塔那交响诗结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7 李晓丽;论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中的意象处理[D];山东大学;2010年

8 卜冬梅;预成图式视角下的译者风格形成的预期规约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9 吴剑;从京剧《曹操与杨修》看历史剧艺术形象的人性深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10 刘萍;文化补偿及其变量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726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726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8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