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重建中俄人文思想的对话——从《俄罗斯人文思想与中国》想到的

发布时间:2018-03-06 08:35

  本文选题:俄罗斯人文思想 切入点:影响研究 出处:《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俄罗斯人文思想对中国产生过深远影响,但中国作为接受方,不能仅是被动地接受,而应当以对话的姿态来面对俄罗斯的人文思想资源。《俄罗斯人文思想与中国》一书的核心理念便是重建中俄人文思想的对话。它一方面分析了巴赫金、洛特曼等重要思想家在中国的影响情况,另一方面分析了翻译在这一对话过程中的作用,为我们有选择地吸纳俄罗斯人文精神、并建构我们自身的文化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Abstract]:Russia's humanistic thinking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a, but China, as a recipient, cannot just passively accept it. The core idea of the book, "Russian Humanities and China", is to rebuild the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 and Russian humanistic thoughts. On the one hand, it analyzes Bakhtin. On the other h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is dialogue, and makes a useful attempt to absorb the Russian humanistic spirit selectively and construct our own culture.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俄罗斯民族文化语境下的巴赫金文艺思想”【项目批号:13AWW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1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兹维坦·托多罗夫;史忠义;;对话与独白:巴赫金与雅各布森[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2 赵志军;“普洛透斯式的”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1期

3 张勤;论巴赫金对话主义的话语特征[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4 宋德发,张铁夫;巴赫金的列夫·托尔斯泰[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5 王钦峰;巴赫金与比较文学的方法[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3期

6 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J];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7 赵勇;民间话语的开掘与放大——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4期

8 宋大图;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者立场[J];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01期

9 夏忠宪;拉伯雷与民间笑文化、狂欢化——巴赫金论拉伯雷[J];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01期

10 曾军;重译与沉默——80年代中后期对巴赫金关于弗洛伊德主义批判的接受[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查晓燕;;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周游”模式刍议[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3 查晓燕;;试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大地漫游”模式[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黄幼岚;;对曹禺、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薛海宁;;《白雪公主》——狂欢的世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桑迪欢;;卡夫卡的话语世界——从《城堡》看卡夫卡的语言特色和叙事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董娅;;《纯真年代》中的变化基调初探——从其复调因素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8 汤瑶;;狂欢化视角下的《拉格泰姆时代》解读——对历史的颠覆与重构[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2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骆陀;上帝与被放逐的作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苏文 学者;经由第三只眼看俄罗斯[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7 龙敏君;对话与交往[N];文艺报;2009年

8 李庆西;“翻了个儿的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钱林森;责任和乐趣:我的漂泊与探索的旅程[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莫言;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大江不懈地创作?[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2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黄伟;《日瓦戈医生》在中国[D];暨南大学;2006年

6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7 董丽娟;狂欢化视域中的威廉·福克纳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8 俞成云;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东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胡琳;欧洲近代长篇小说成型过程中的史诗距离与文体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史亚娟;文化的狂欢[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峰;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D];河北大学;2004年

2 王瑾;巴赫金文体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3 孙明;狂欢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小帆;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以及相关文本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远用;《看不见的人》中的狂欢双重性[D];中南大学;2009年

6 梁艳;巴赫金小说哲学的双重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徐晓涵;对话理论与戴维·洛奇小说中的对话艺术[D];山东大学;2007年

8 历晓云;巴赫金复调理论诗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田右英;巴赫金的小说时空体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郝俊吉;艺术与责任[D];西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74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74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3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