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自我—超验主义哲学视角下的《觉醒》研究
本文选题:凯特·肖邦 切入点:超验主义 出处:《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凯特·肖邦是美国19世纪末期最杰出的女作家,她在许多作品里塑造了勇敢的女性,她们在维多利亚时期勇敢向男权社会的不公发起攻击,并争取自己的权力。在小说《觉醒》中,主人公艾德娜就是这样典型的一位女性。她不顾当时宗教和社会道德的束缚,大胆追求真正的自我和个性的解放。然而,她的我行我素远远超出了男权社会的道德底线。因此,小说《觉醒》在一问世便受到了文学评论界的强烈谴责。肖邦本人也因此遭到文学界的疏离和抛弃。在沉默了半个多世纪后,她的作品才于20世纪50年代重回人们视线,并且由于女权运动的高涨而受到青睐。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评论家开始重新审视凯特·肖邦以及她的作品,尤其是她的著作《觉醒》。在小说中,值得大家注意的一点是,大海在艾德娜觉醒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的每一次决定性的改变都发生在海边,比如她与丈夫争吵后的无声哭泣,她第一次学会游泳,以及她最后的重生等等。通过分析对大海与艾德娜的紧密联系,本文试图发掘中的超验主义元素,从超验主义的视角解读女主人公艾德娜在大海的召唤下,打破父权社会的束缚,依靠直觉寻求自我,追求独立。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介绍超验主义理论,其中包括对超验主义的历史背景,爱默生的理论思想以及理论构架的分析。超验主义的奠基者爱默生强调自然是人精神的神启,爱默生认为宇宙中只存在着人类和自然。而且,人可以通过与大自然的沟通获得启发来实现自我和精神完美。 第二章讨论了女主人公艾德娜在觉醒前的内心困惑,以及同大海亲密接触后得到的精神启示。父系社会的女性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她们如同笼中鸟没有任何权利。这些女性过着看似奢华的生活,内心却无比空虚。然而,女主人公艾德娜却不同于那个时期的女性,她不愿做家庭妇女。在真正觉醒前,她不甘于满足空虚的婚姻生活,但是又不明白自己到底真正渴望什么。因此艾德娜陷入了“哈姆雷特”的困境一进退两难。而当她跟随丈夫来到新奥尔良岛度假时,大海的召唤逐渐唤起了她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她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大海如同她的导师,引导她走向了寻求自我的道路。 第三章分析了艾德娜勇于寻求自我的过程。这一章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她对传统女性角色的颠覆,第二部分是她对身体自由与精神自由的不断追求。在大海的安抚下,艾德娜收到了鼓舞。她相信自己的直觉,向丈夫权威发起了挑战,并对母亲这一角色提出了质疑。她抛弃父系社会加压于她的责任,开始我行我素。同时与花花公子阿若兵享受性爱欢愉。在她的觉醒之旅中,她已经成功将自己蜕变为艾德娜而不是庞德利太太。 第四章阐述了艾德娜在父权社会中对自由的追求是行不通的。尽管争取后的独立给她带来了欢愉,但是她也意识到了她内心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没有人可以真正理解她,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同当时的社会规范是格格不入的。她渴望独立的内心却强烈,她感觉到离自己生活的世界越来越远。因此无奈的艾德娜再一次投入大海的怀抱,在其中获取永恒的自由和精神重生。 通过从超验主义视角分析艾德娜的觉醒过程,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超验主义可以被看作为催化剂,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重视自我,并激励人去追寻自由以实现精神完美,但是艾德娜在父权社会下盲目追求自我的独立是行不通的。她注定会被社会孤立,成为孤独的灵魂。最后投向大海获得解脱和灵魂的再生。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王青松;倪勤;;论欧·亨利小说的比喻特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陶震华;《尤利西斯》和《达罗卫夫人》意识流表现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鹏程;刘群玲;;完善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2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建华;;比较史学视野下的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苏联、南斯拉夫与美国联邦制的比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4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6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红宇;公平与效率视阈下的政府经济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帅;从门罗主义到门户开放[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裴素华;从宗教的角度解读弗罗斯特诗中的困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79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57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