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哀希腊”的译介看晚清与“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革命话语建构

发布时间:2018-04-16 00:18

  本文选题:拜伦 + “哀希腊” ; 参考:《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6期


【摘要】:拜伦及其诗作"哀希腊"在晚清的传播,历经多种版本的翻译与介绍。梁启超与马君武等晚清革命派将拜伦的希腊形象投射于中国现状,直接言说着浪漫主义——民族主义革命诉求。期间虽然夹杂着王国维影响甚微的批评,但随着苏曼殊对拜伦形象充满个性化的翻译与阐释,"革命"逐渐成为晚清末期知识界对浪漫主义的基本认识。尽管"五四"对晚清一直保留着激进的拒绝态度,在浪漫主义这一问题上却完全继承了晚清,并通过一系列以苏曼殊与拜伦为核心的哀悼、纪念与重塑,将多声部浪漫主义简化成了民族主义革命话语。
[Abstract]:Byron and his poem "sad Greece" sprea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fter many versions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The late Qing revolutionaries such as Liang Qichao and Ma Junwu projected Byron's Greek image to the status quo of China and spoke directly about the Romantic-nationalist revolutionary demands.Although there was little criticism from Wang Guowei during that period, with Su Manshu's individualized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Byron's image, the "Revolution" gradually became the basic understanding of romanticism in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lthough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maintained a radical rejectio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completely inherited the late Qing Dynasty on the issue of romanticism, and commemorated and remolded it through a series of mourning centered on Su Manshu and Byron.The multipart romanticism was simplified into a nationalist revolutionary discourse.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1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玉凤;丁富生;;苏曼殊对译介外国文学文本的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2 陈春香;;苏曼殊的外国诗歌翻译与日本[J];长江学术;2008年04期

3 陈延斌;;试论中国近现代青少年道德教育宗旨的嬗变[J];道德与文明;2011年05期

4 王成;;从“今文学”囹圄中走出来的诗学奇葩——晚清诗学演变的历史考察与反思[J];东疆学刊;2012年01期

5 郭辉;;辛亥“文明革命”观的审视[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6 黄元军;覃军;;苏曼殊翻译实践述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罗春磊;;浅谈《红楼梦》对苏曼殊小说的影响[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袁荻涌;苏曼殊研究三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袁荻涌;苏曼殊的比较文学研究及其特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向阳;;苏曼殊诗歌翻译选材原因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今;;晚清语境中的鲁滨孙汉译——《大陆报》本《鲁滨孙飘流记》的革命化改写[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2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5 孟晖;“传记式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孟庆涛;现代性视野下的革命与宪法[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方家峰;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11年

8 李文远;中国近代进化史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郭辉;民国国家仪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宋庆宝;拜伦在中国[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弄影;从操纵角度看苏曼殊译拜伦诗歌[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毅清;宗教视域中的审美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江程林;章士钊救国思想研究(1902-1927)[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齐黎明;辛亥革命后满族的平民化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梁志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下的白话文运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朵朵;译者主体性发挥与苏曼殊诗歌翻译[D];湘潭大学;2011年

7 陈雪梅;苏曼殊小说中的女性崇拜和死亡意识[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石伟;以生命见证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松才;苏曼殊小说创作病态心理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俊群;论蔡元培的自由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维萍;浅析《查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思想主旨及艺术倾向[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张旭春;雪莱和拜伦的审美先锋主义思想初探[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3期

3 林一民;简论拜伦诗歌[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4 刘勇;;拜伦与曹植女性描写诗歌对比赏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1期

5 张琳;;拜伦与普希金[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6 唐君国;;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歌之比较欣赏[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7 李征;;拜伦《唐璜》中的语言技巧[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1期

8 罗伯特·李保罗;姚人杰;;狙杀区[J];译林;2011年02期

9 王鉃中;;青春的旋律——《闲暇的时刻》[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10 宁梅;近二十年中国“拜伦研究”述评[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素珍;;一位被葬送的浪漫主义女性——读《第凡尼的早餐》[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陈尧;;论奥尼尔《诗人的气质》和《更庄严的大厦》中错位的拜伦式想象[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蒋显t,

本文编号:1756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756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3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