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A.S.拜厄特小说《占有》中历史意识之艺术表达

发布时间:2018-05-07 18:55

  本文选题:A.S.拜厄特 + 《占有》 ; 参考:《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拜厄特早期的小说《园中处女》和《平静生活》均对历史作出考量。其四部曲也同样体现了拜厄特对于历史偏好。然而这些作品中作者对历史意识的探讨均不及《占有》深入透彻。小说《占有》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时空交织中构建了一组复杂的关系。拜厄特将两个不同历史时代并置,体现了她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本文从“被过去占有的现在”、“待发现的过去”、“现在被过去影响”、“现在所不知的过去”四个方面探讨拜厄特在《占有》中体现的历史意识。前三部分分析了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以揭示拜厄特的传统历史观。第四部分讨论历史真实不可及的后现代历史观。本文认为这种悖论式的书写正是拜厄特对于历史意识的独特表达。本文的结论是,拜厄特总体上认同传统历史观,但承认寻找绝对真实历史的困难。她认为虽然绝对真实的历史不可及但我们仍可触及和把握真实历史的一部分。
[Abstract]:Byatt's early novels Virgo in the Garden and quiet Life take history into account. His quadrangle also reflects Byatt's preference for history. However, the author's discussion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se works is not as thorough as possession. The novel "possession" constructs a complex relationship in the interweaving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Byatt put two different historical times together, reflecting her profound thinking on hist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Byatt in possession of the past, the past to be discovered, the present influenced by the past and the past unknown by the present. The first three parts analyze the continuity and causality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in order to reveal Byatt's traditional view of history.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view of post-modern history which is unreachable to historical reali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paradoxical writing is the unique expression of Byatt's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Byatt generally agrees with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history, but acknowledges the difficulty of finding absolute true history. She believes that while absolutely real history is out of reach, we can still touch and grasp a part of real history.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丹青;;拜厄特作品的国内研究概况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2 毛反骄;周红;;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拜厄特小说《占有》的历史观[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3 海舟子;;英国 拜厄特出版新作[J];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01期

4 J·M·库切;杨向荣;;关于A·S·拜厄特[J];青年文学;2006年09期

5 李福祥;温柔的惊雷:从逃离到顺从——A·S·拜厄特及其《太阳的影子》[J];成都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6 程倩;;历史的回声——拜厄特《占有》之多重对话关系[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7 梁晓冬;;拜厄特的小说艺术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孟育凤;;拜厄特小说《占有》中的幽闭意象解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宋艳芳;;论拜厄特学院派小说的自我指涉特征[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1期

10 杨晓晨;;爱的旅程——透过《占有》看拜厄特的创作思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程倩;天才拜厄特与她的魔书《占有》[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王瑾;谁在左右现今文学作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3 王杨;我的创作:融合古典与现代[N];文艺报;2012年

4 记者 苏娅;“只想写能够让思想解放的小说”[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5 [英]A.S.拜厄特 陆建德 止庵;“写能够让思想解放的小说”[N];文学报;2012年

6 陈姝波;文学地重述历史[N];文艺报;2012年

7 严蓓雯;臃肿体量下的猝然一击[N];文艺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晓冬;身份的识别与重构:论拜厄特早期小说女性人物的神话性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刘爱琴;A.S.拜厄特小说中的性别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从原型批评理论评析拜厄特《占有》[D];辽宁大学;2015年

2 张露;再现毁灭神话的启示[D];暨南大学;2015年

3 马少芳;追寻自由之路—复调视野解读安·苏·拜厄特的《占有》[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4 刘阳;拜厄特小说《占有》中女性生存状况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爱娟;《天使与昆虫》的符号学解读[D];郑州大学;2016年

6 金铃;从福柯的权力观理解《诸神的黄昏》[D];三峡大学;2016年

7 崔丽红;论A.S.拜厄特小说《占有》中历史意识之艺术表达[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牛艳荣;论拜厄特小说《占有:一段浪漫史》中的互文性[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韩照静;对拜厄特《占有》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海燕;对拜厄特小说《占有》的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58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858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6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