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框架叙事中潜生态伦理意识的凸显
本文选题:《呼啸山庄》 + 框架叙事 ; 参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放弃了在当时流行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模式,采用了由居于不同层面的多个第一人称叙事者共同叙述故事的框架叙事,使作者的声音彻底从小说中引退,尽管牺牲了一定的叙事宽度和自由,但有助于小说摆脱作者干预的痕迹,取得现实生活般客观逼真的效果,从而将小说的荒诞内容与其现实主义的伦理诉求融为一体。与此同时,由于作者声音的彻底隐退,整部小说并无统摄全篇的声音为读者的道德判断指点迷津,故而凸显了不同叙事者之间在生态伦理意义上不同的道德立场,提醒读者积极参与解读,以欲扬先抑的方式实现了对小说中潜生态伦理意识的强调。
[Abstract]:In Wuthering Heights, Emily abandoned the popular third-person all-knowing narrative model, and adopted the frame narrative of multiple first-person narrators at different levels. The author's voice is completely withdrawn from the novel, although it sacrifices a certain narrative width and freedom, it is helpful for the novel to get rid of the trace of the author's intervention and achieve the objective and realistic effect of real life. Thus, the absurd content of the novel and its realistic ethical demands are integrated.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complete retreat of the author's voice, the whole novel does not dominate the whole piece of sound to guide the reader's moral judgment, so it highlights the different moral standpoint in the sense of ecological ethics among different narrators. It reminds readers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latent ecological ethics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青年项目)(11YJC7502028)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B187)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薛桂波;;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博弈——低碳社会的自然观辨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张寿;;体验主义哲学理论初探[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颉;;复仇者的同与异:希思克利夫和仇虎——《呼啸山庄》和《原野》中男主人公之比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张舒予;论伍尔夫与勃朗特的心灵与创作之关联[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刘俊;;爱与恨的复合体——浅析希克厉这一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4 卞甜;;《达洛卫太太》与“天使”——析伍尔夫的性别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王华颖;;回归家庭——女性悲哀和幸福的双重所在——对《简爱》结局的新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肖晶;;心理学视角下的凯瑟琳·恩肖形象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唐正;;试分析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的个性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8 唐正;;试分析《简·爱》中独特的女性主义声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9 郭建英;;泣血的玫瑰——论乔安娜·伯顿与爱米丽·格里尔生的爱情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张素娣;;被异化的“天堂”里的荣光——论《呼啸山庄》对传统基督教文化的反叛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程慧;叶塑;;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希斯克利夫性格及其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影君;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1897-1927[D];辽宁大学;2011年
5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韩淑英;《都柏林人》人际意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孟祥春;利维斯文学批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耿潇;安东尼·特罗洛普小说世界中的欲望主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文军;自我、他者、世界[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李新云;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后现代伦理道德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沈婷;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时间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佳娣;戴维·洛奇在中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树苹;成长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体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燕秀丽;近三十年中国儿童成长小说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付一春;狄更斯与英国流浪汉小说传统[D];湘潭大学;2010年
9 姚静;张力的调谐:特罗洛普《你能原谅她吗?》中的新女性人物[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褚斐青;论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苏青;;人类与自然的博弈[J];科技导报;2007年1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玲玲,应碧金;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J];嘉兴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2 黄治康;《呼啸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廖洪中;《呼啸山庄》的粗犷美[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4 樊益;孤独的反抗者——《呼啸山庄》中希克厉形象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1996年01期
5 袁翠珍;从《呼啸山庄》看艾米莉·勃朗特的宗教观[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4期
6 郭丽娟;《简·爱》和《呼啸山庄》情感模式之浅析[J];大连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7 李莹;《呼啸山庄》与《红楼梦》爱情悲剧比较[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曾岚;论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对人类社会公正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赵树旺,厉秀云;爱米丽·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的世界观[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0 缪春旗;《呼啸山庄》的人性复归主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春慧;;论《呼啸山庄》叙事视角的形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凸凹;《呼啸山庄》[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杨建民;外国作家的笔名[N];中华读书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力扬;《呼啸山庄》主题实现的元功能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张静波;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宗教人格与创作:勃朗特姐妹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英;《呼啸山庄》语言特色及其译本语言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谢彬;《呼啸山庄》的形式和表达特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闫瑾;《呼啸山庄》闪回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璇;《呼啸山庄》中独特的情感描写[D];南昌大学;2011年
5 孙树文;穿越时空的声音——试论《呼啸山庄》中的现代主义因素[D];吉林大学;2004年
6 刘春;生态批评视野中的《呼啸山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苏琳;《呼啸山庄》的情感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杨静;对《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和《呼啸山庄》中和谐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臧海霞;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看《呼啸山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陈媛媛;《简·爱》和《呼啸山庄》叙事模式比较[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84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984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