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诗学与伦理共筑的场域——后奥斯威辛美国犹太诗人的大屠杀书写

发布时间:2018-06-16 17:20

  本文选题:美国犹太诗歌 + 后奥斯威辛 ; 参考:《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与大屠杀小说和电影引起的热议相比,大屠杀诗歌似乎很少进入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事实上,美国犹太诗人在后奥斯威辛时期的大屠杀书写不但成为美国犹太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形塑了美国犹太诗学。由于大屠杀惨绝人寰的历史特殊性,美国犹太诗人的后奥斯威辛书写往往陷入"写"还是"不写"、"说"还是"不说"、"忘"还是"不忘"的多重困境,而冲出困境的秘密武器就是犹太诗人的诗学理念和伦理抉择。可以说,后奥斯威辛美国犹太诗歌是诗学和伦理共同筑就的场域。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heated debate caused by Holocaust novels and films, Holocaust poetry rarely seems to reach readers and researchers. In fact, the Holocaust writing of American Jewish poets in the post-Auschwitz period not only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American Jewish poetry, but also shaped American Jewish poetics to some extent. Because of the tragic historical particularity of the Holocaust, the post-Auschwitz writing of the American Jewish poets often falls into the dilemma of "writing" or "not writing", "saying" or "not telling", "forgetting" or "not forgetting". The secret weapon to break out of the dilemma is the poetic idea and ethical choice of the Jewish poet. It can be said that American Jewish poetry after Auschwitz is a field of poetics and ethic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少数族裔诗歌研究”(06CWW007);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意象派、客体派、黑山派诗学谱系研究”(12BWW040)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英语灾难诗歌美学、政治、伦理研究”(09CWXJ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家留学基金项目支持
【分类号】:I712.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德雷克·帕克·罗尔;舒程;朱云;;西恩·罗森鲍姆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2 桑翠林;;路易·祖科夫斯基的客体派诗歌观[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3 林庆新;;创伤叙事与“不及物写作”[J];国外文学;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纪朋;;宗教信仰中“内神”、“外神”的系统化建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2 李向玉;;市场经济因素影响下的黔东南苗族习惯法变异与流失——以凯里周边两个苗族乡区标志性人和事物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3 王强;;被让座:公共生活规范的道德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毕青;;从格雷马斯叙事学视角解读《三次奇遇》[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史敏;;灵魂的文本 异度的空间——《我弥留之际》和《宠儿》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6 李超;金晓霞;徐荣男;;再看文艺复兴下的宽容曙光——14、15世纪的意大利犹太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7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类学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赵静;;日本民间故事的文化解读——以密室型为中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9 陶淑琴;;祭司的悲剧——《麦克白》与阿里奇亚丛林中的仪式[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黄亚琪;;先民的原始文化生活与杂技艺术的萌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沈岿;;因开放、反思而合法——探索中国公法变迁的规范性基础[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3 杨丽娟;;《二手烟》中扭曲的母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近十年来我国行政学研究评估(1995-2005)[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露露;刘冰;;论汉画中胡人图像体现的胡汉关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陶玉坤;;匈奴社会生活综论[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孙承叔;;资本与现代性——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8 蒋立松;吴红荣;;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周璐;;《二手烟》中权力对身体的规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敬南菲;出路,,还是幻象:从《应许之地》、《店员》、《美国牧歌》看犹太人的美国梦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阳;以色列与美国犹太人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龚培渝;通过对话寻求承认[D];吉林大学;2011年

9 贺庆国;在历史和历史性之间[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郝涛涛;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关怀思想评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敏;《太平广记》中的鼠信仰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邬峰高;符{撐淖中伪溲芯縖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静萍;论老舍和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二元对立思维[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赵涓;突厥语文学与汉语文学殉情故事人物变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白洁;岁时节日中“旺火”习俗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李晓平;苦难与救赎[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路易斯·祖柯夫斯基,章燕;诗歌声明[J];诗探索;2004年Z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瑾;;艺术与偶像崇拜——列维纳斯面对文学和艺术[J];文化与诗学;2009年01期

2 陆环,蔡兴勇;诗学认知模型的开发和设计[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01期

3 陈小文;;陈中梅译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J];博览群书;1998年06期

4 李延龄;简评《俄罗斯诗学》[J];俄罗斯文艺;2000年01期

5 朱巧云;试论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理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6期

6 向天渊;中外诗学的多层次对话——王国维比较诗学话语方式之分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张文初;;柏拉图禁诗令今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张慧玲;;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对意识流小说翻译的阐释[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李永毅;;贺拉斯与俄国诗歌[J];俄罗斯文艺;2009年01期

10 四维;;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娟;;《二手烟》中扭曲的母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文化诗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陈东东;;感想和感激[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4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颜蓓蕾;;浅析《微光闪烁世界的继承者》逃避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辉;;布宁研究新述[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邢丽娜;;《温柔的手》中外祖父川可的形象分析及其教育意义[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8 翁文娴;;自浪漫过渡至现代主义——雨果及波特莱尔诗内“阴暗面”的份量[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亚丁;;个人毁灭与英雄崇拜——20世纪20-30年代俄罗斯文学阐释[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撰稿人 钟志清;写作是了解人生的一种方式[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 吴晓都;试论“记忆”在俄国文化诗学中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李战子;传记与中介[N];文艺报;2006年

4 楚文;意大利名作家利瓦伊遗作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5 林斌;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的犹太寻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云也退;诺曼·马内阿:接受现实[N];文汇报;2008年

7 钱文亮;布鲁姆的影响诗学与修正理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家新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阿冈本对“何谓同时代”的思考[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Lorenz Lorenz-Meyer;事物的危险边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钟志清;爱与黑暗的故事[N];文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神yG时代的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毓红;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张广奎;人民诗人卡尔·桑伯格[D];中山大学;2005年

4 胡越;身份与写作——德语国家年轻一代犹太裔作家叙事作品研究[D];北京大学;2009年

5 陈涵平;诗学视野中的北美新华文文学的文化进程[D];暨南大学;2004年

6 赵光旭;“化身诗学”与意义生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贺晓武;虚构诗学[D];浙江大学;2007年

8 王爱金;王润华现代华文文学观的论述与实践[D];复旦大学;2008年

9 阎伟;萨特的叙事之旅[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澈;《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诗学形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2 权莉;菲利浦·锡德尼的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顾姗姗;菅原道真的诗学[D];厦门大学;2007年

4 吴慧敏;《飘》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重写[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徐丽洁;碰撞、失落与回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李娜娜;萨特诗学选择观念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邢哲婧;刘若愚和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视阈之比较[D];河南大学;2012年

8 王玉红;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船讯》[D];南昌大学;2012年

9 程玉娥;从认知诗学视角分析玛丽安娜·摩尔诗歌的艺术内涵[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10 焦静芳;“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D];湘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27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27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d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