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晚期的“终结”: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观反思
本文选题:德里达 + 文学本质观 ; 参考:《北方论丛》2013年03期
【摘要】:德里达有关"文学"、"书"和线性模式的系列终结命题,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中国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建立在对印刷晚期的本质主义文学观的批判基础之上,同时又敏锐地感受到了信息时代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的力量。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对于当代中国文论依然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Abstract]:Derrida's "literature", "book" and the linear model of the series end proposition, in the past half a century h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but also in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caused a huge response. His view of deconstruction literature is based on the critique of the essentialism literary view of the late printing period, and at the same time, he is acutely aware of the power of revolutionary change brought about by the information age. Derrida's view of deconstruction literature is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I565.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张群;;论“音乐形象”的确定性、可塑性、随意性[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杨柏岭;;古代文论在电子传媒时代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佘松;;现代重彩画散议[J];书画世界;2009年02期
8 马夫轲;;信息时代——文学及文学研究的新阶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9 赖永兵;;“日常生活审美化”何以成为论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王金艳;;主体间性:理解“建构主义”文学性的一种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路涛;;Ontology的释译[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宋一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8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9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月;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人杰;求异和求美—许渊冲汉语古诗英译批评[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腾国立;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孙吴刚;论连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双重价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慧慧;余秋雨散文创作的市场化取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牛;从存在到他者[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8 曾喜云;论詹姆逊对结构主义的阐述[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亚丽;从解构视角分析时尚杂志设计[D];东华大学;2010年
10 吕晓春;数字化环境与新世纪文学[D];鲁东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丹麾;别开生面的中介理论──雅克·德里达消解哲学析评[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索金梅;德里达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之比较[J];河北学刊;2002年06期
3 古克平,张跃军;“是人在写诗,是人在思考”——布鲁姆与德里达关于诗人自我之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夏夜清;;跨越地中海——加缪、德里达和死刑[J];书城;2009年07期
5 董小英;;从公鸡到驴子——巴赫金与解构情结(之二)[J];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02期
6 萧莎;德里达的文学论与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7 肖锦龙;论德里达解构理论的东方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1期
8 尚杰;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下)[J];世界哲学;2004年04期
9 虞又铭;;文学告别存在——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推进[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10 李永毅;;德里达与乔伊斯[J];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程一聪 整理;解构,,通向更幽深的世界[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吴琼;强力批评家布鲁姆[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外文所 玫柯;英美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陆扬;米勒的网络时代文学观[N];文艺报;2007年
5 子雨;另一种评论[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周劲松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艾布拉姆斯论解构——倾听人文主义守望者之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杜庆春;旁观者和我的记忆[N];经济观察报;2007年
8 曾园;与蜗牛写作史一同戏游[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上海研讨“耶鲁解构主义批评学派”[N];文学报;2008年
10 易晓明;文学与文化的论争与叉合:“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N];文艺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奎志;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饶静;太初有言—诺思洛普·弗莱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吴建设;乔纳森·卡勒:解读理论多元时代[D];清华大学;2009年
4 郭艳娟;阅读的伦理:希利斯·米勒批评理论探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王月;希利斯·米勒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岗;解释与解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车凤成;约翰·霍克斯《第二张皮》的主题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于硕洋;被解构的结构[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家嘉;《骨》中幽灵—伍慧明《骨》的幽灵理论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元;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十四行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王云;保罗·德曼的修辞阅读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小英;论《野草在歌唱》中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D];兰州大学;2007年
8 王冰冰;论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霄;杰弗里·哈特曼—超越解构的解构者[D];中南大学;2006年
10 张维媛;试析《金色笔记》中的解构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77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77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