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济慈眼中的莎士比亚

发布时间:2018-06-30 05:08

  本文选题:济慈 + 莎士比亚 ; 参考:《西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英国历史上最出色也最具创造力的诗人约翰·济慈,每当谈及莎十比亚,总是将他比做自己文学道路上的航标和诗歌创作上的导师。基于以往学者有关济慈对莎十比亚戏剧之理解一题已有所研究,本文通过研究济慈书信、援引,其持有的莎翁剧集上所作的标记以及济慈本人的文学批评准则,致力于解决莎十比亚如何从大小方面影响济慈自身诗歌创作的问题。当然,要去研究每一个被批评家们研究的莎翁作品的特点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能从济慈在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莎翁特质着手,来研究莎十比亚对他的影响。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大体介绍以及对济慈和莎士比亚之间关系的以往研究的综述。通过综述可以发现,济慈尽管在后期没有如他在创作初期那样几乎每句文本都有莎翁作品的痕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对莎翁的学习和研究,而是结合着自身经历及创意,融入在当时文学背景下所受到的影响,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本文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阅读莎翁作品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济慈而言。例如他经常从阅读莎翁作品中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不同于其他的读者或批评家,济慈往往从悲剧中找到积极的情感,或从喜剧中发现压抑悲观的消极情感。另外,尽管济慈并未受过文学或批评方面的正规教育,但他生活在一个众多理论并起,诸多文学变革的重要时代,因此在这里,不得不提及一名济慈最欣赏同时也对济慈的文学道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批评家,哈兹利特。在本文的第三个部分,将通过哈兹利特的文学理论及他对莎士比亚的态度来研究济慈与莎十比亚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接下来的三个章节里,本文将讨论莎十比亚的喜剧以及悲剧对济慈的影响,其中喜剧将较为概括地研究。可以肯定济慈阅读过莎翁的所有喜剧作品,但因为内容过于庞杂,故本文主要选取了《爱的徒劳》里济慈的标注及在信件中的引用为例,融合诸多济慈注释或引用过的其他莎翁喜剧,用以体现济慈即使在莎翁喜剧里也能看到压抑、忧郁、绝望等消极负面情绪,也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发现,才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如同“蜗牛触角”一般的敏感和细腻。在莎翁四大悲剧里,济慈标注得最多的是《李尔王》和《哈姆雷特》。毫不夸张地说,《李尔王》对济慈而言,每一次的阅读和思考都是一次重要的经历,每当济慈思及诗歌创作或是人生遭遇时,它都会对济慈有所影响,因此在第三部分里,主要分为三个章节来讨论《李尔王》对济慈的影响。而《哈姆雷特》作为能够引导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济慈与莎翁之间联系的重要作品,将在倒数第二部分被主要提及。济慈常常沉迷于对人生的思考多于对其美学理论的思考,而这剧本正是莎翁对人生思考的代表作品。这个部分将主要分析济慈在《哈姆雷特》文本上所作的注释,而非分段研究。最后一部分为以上诸多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作为一名读者,济慈从众多同时代批评家和诗人那里获得了许多灵感,但他从莎士比亚这位古典大家那里获得了更多。他的主要兴趣并不止于莎翁笔下词句或是情节,还有角色性格的展现以及不同读者产生的不同感触等元素。通过阅读莎翁作品,他培养了一个中心理念,即诗歌对于帮助读者树立自己的观念以及道德及生活准则有很重要的作用。济慈通过对莎翁作品的学习和研究,发现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使他成为了一名充满创造力的诗人而非盲目的莎翁崇拜者。可以说,莎十比亚是济慈的引导者,而不是他一直追随的对象。
[Abstract]: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to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Shakespeare ' s works , especially for Keats . As a reader , Keats has gained a lot of inspiration from many of Shakespeare ' s critics and poets . By reading Shakespeare ' s works , he has developed a central idea that poetry is a creative poet rather than a blind Shakespeare admirer .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啸;两个天才而又短命的浪漫诗人——论李贺与济慈[J];中州学刊;1990年02期

2 马瑜;对济慈诗歌意象的结构分析[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刘治良;漫谈济慈对英国诗歌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刘新民;济慈诗歌新论二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4期

5 马士奎;从《明星》看济慈的生命意识[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赵亚麟;美与死亡的联姻——论济慈与伊丽莎白时代文人精神的亲缘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罗益民;济慈颂歌的神话思维结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8 孙乃荣;赵永欣;刘采敏;;济慈诗歌在中国的引介和影响[J];长城;2010年02期

9 张跃军;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济慈时代”[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张玲霞;济慈与朱湘:他们的名字写在水上——英美浪漫主义与新月派之一[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大光;;济慈书信的纪传价值[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王照岩;;画在诗中,意在画外:济慈诗画观与实践——以《秋颂为例》[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蔡炳成;;金色的田园交响乐——济慈《秋颂》赏析[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4 张大为;;向着永恒的心影栖息——论屠岸的诗美创造[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程朝翔;;莎士比亚与战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胡绍华;;闻一多诗歌与英美近现代诗[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石乐波;郭海燕;;A Brief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Online Resource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s[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8 裘行洁;;斯特拉特福的启示[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C];2000年

9 刘在卯;;First aid Warming Up and Reading[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Distributed load balancing for fast tag reading in multi-reader RFID systems[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胡;西蒙·阿米塔奇获济慈-雪莱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胡;佛教徒诗人获济慈——雪莱奖[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北塔;爱好成就名山伟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赵卫 廖翊;跨越海峡的亲情[N];人民日报;2001年

5 赵亚麟;济慈《希腊古瓮颂》的三种假设[N];文艺报;2004年

6 杨鸥;屠岸:拥抱美的诗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7 车前子;文字的纪录片[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林雅;用生命感受大自然,展现大自然[N];文艺报;2002年

9 沈大力;《朗星》:回到文学艺术表达真美的怀旧时代[N];文艺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熊心权;在平凡中献出赤诚[N];自贡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鑫;济慈追寻经典化之路与浪漫主义后世书写传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龙瑞翠;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交融式”宗教范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范若恩;麻木的群氓文学流变视野中的《裘力斯·凯撒》群氓场景反思[D];复旦大学;2012年

4 刘继华;欢乐中的深刻: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刘春芳;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情感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闫秋燕;误读观照下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诵读过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陈豪;变奏与聚合:乔伊斯《尤利西斯》的美学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陈立青;英语阅读的后方法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茗月;济慈眼中的莎士比亚[D];西南大学;2012年

2 熊丽泓;大地的歌者 不朽的夜莺[D];兰州大学;2011年

3 黄昀;[D];安徽大学;2002年

4 杨善根;大地之诗永不止:济慈自然诗歌的生态审美[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5 李会芳;庄子与济慈:“物化”论与“客体感受力”[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燕;济慈死亡意识研究[D];聊城大学;2012年

7 白帆;济慈的诗歌创作与自我疗伤[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徐卉;悲怆中的崇高美—试论济慈“自我否定力”的审美层次[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张鑫;论济慈颂诗中的通感意象及其理论基础[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翟元英;济慈在中国(1920-1940)[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850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0850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0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