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色眼睛的映像》中的三重隐喻——以“马”的意象为中心
本文选题:麦卡勒斯 + 《金色眼睛的映像》 ; 参考:《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04期
【摘要】:本文抓住《金色眼睛的映像》中的一个关键意象——"马",探讨其隐含的思想意识及审美意义。发现"马"的意象和小说主要人物形成种种对应关系,并且透过三组人物形成了三重隐喻:一是人的原始蒙昧;二是性的放纵;三是同性恋欲望。"马"的意象不仅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艺术手段,最为重要的是"马"的三重隐喻在"精神隔绝"主题的表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一重隐喻借由人物的象征性特征超越历史限制,表达了"精神隔绝"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境遇这一现实;第二重隐喻揭示出人与人交流的单极性,突显了破除"精神隔绝"之途的困难重重;第三重隐喻借同性恋者合理的情欲追求,因身份限制无以实现的事实,为"精神隔绝"涂上一层更加绝望的色彩。三重隐喻联系起来,暗示人类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构成了人类"精神隔绝"状态的完整象征。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key image of the Golden Eye, Horse, is grasped, and its implied ideology and aesthetic significance are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 images of Horse form various corresponding relations with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novel, and through three groups of characters, they form triple metaphors: first, the primitive ignorance of human beings; second, the sexual indulgence; and third, the desire for homosexuality. " The image of the hors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artistic means of shaping the character image, but also the triple metaphor of the horse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theme of "spiritual isolation". It plays a key role: the first metaphor transcends the historical limit by the sym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racters, and expresses the fact that "spiritual isolation" is the basic living condition of modern people, while the second metaphor reveals the unipolarit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It highlights the difficulties of breaking the way of "spiritual isolation"; the third metaphorical metaphor uses the rational desire of homosexuals to pursue, because of the fact that identity restrictions can not be realized, smears a more desperate color for "spiritual isolation". The triple metaphor, which implies three different stages of human development, constitutes a complete symbol of the state of human "spiritual isolation".
【作者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睿才;;发掘自己的灵魂——长吉诗理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黄静;;论施蛰存的小说理论与批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刘萍;;论奥菲利娅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王玲;;挣扎于人格结构漩涡中的溺水者——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读《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5 郑勋;;剑与舞剑者之辩——东西作品中关于语言与人的本质关系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乔丽丽;黄彩金;;人生悲剧的背后——《荒山之恋》之悲剧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7 李朋;;梦幻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解读克莱的梦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方钦;;多元批评视野下的“玫瑰”——《献给艾米莉的玫瑰》在当代中国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9 陈莉;;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看源氏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甘丽锋;;创伤,无意识与俄狄浦斯情结——对《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孙飞飞;;The only way to transcend is death——On the doomed death of Roderick i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靳雪梅;;社会学视角下的精神疾病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翊;;重要的只是身体——中国当代艺术中“双性同体”符号的分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5 刘俊杰;;试析《日出》中陈白露的自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眉;;论《健康人格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与特色——兼谈人格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7 杨木高;杨建伟;;绽放的凤仙花——一例冲动型人格障碍罪犯的案例分析报告[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春援;邹敖萍;秦绪花;陈荣荣;;论《内经》梦理论及临床意义[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菊霞;创伤叙事与写作治疗[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7 潘汝;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宗教情怀与艺术魅力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勇为;马尔库塞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莎;艺术在别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天时;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接骨师之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婷婷;《八月之光》中种族歧视下一个混血儿的悲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霞;弗洛伊德人学思想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彭龙富;人性的限制与突围[D];湘潭大学;2010年
7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9 潘娴;网络暴力现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魏秋华;论动画电影的叙事伦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国英;;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析卡森·麦卡勒斯笔下的双性同体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崔丽冉;;卡森·麦卡勒斯作品的人道主义情怀[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0期
3 曲晓晨;;卡森·麦卡勒斯小说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4 刘荡荡;做一位“道德分析作家”——从《心灵是孤独的寻求者》看麦卡勒斯小说创作的社会批评主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王新国;放逐的悲苦与救赎的挣脱——评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田颖;;南方神话的幻灭——解读《伤心咖啡馆之歌》[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期
7 陈春霞;;简论苏童与麦卡勒斯小说的南方情结[J];大众文艺;2010年09期
8 方向真;;孤独的猎手麦卡勒斯和她的人物情结[J];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陈春霞;;简论苏童与麦卡勒斯小说的南方情结[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芮渝萍;现实的怪诞 怪诞的现实[J];名作欣赏;1998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刘彬;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颁奖[N];光明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娟;寻找“上帝”的精神流浪者[D];山东大学;2010年
2 崔丽冉;卡森·麦卡勒斯创作中“酒”的艺术建构功能[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洁;论卡森·麦卡勒斯小说音画空间中的孤独主题[D];暨南大学;2011年
4 曲晓晨;论麦卡勒斯小说中的双性同体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宏;解读麦卡勒斯小说的哥特艺术[D];东北大学;2009年
6 徐林燕;论卡森·麦卡勒斯笔下的“性别边缘者”[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周晔;麦卡勒斯小说的怪诞世界[D];云南大学;2012年
8 冯晓洁;卡森·麦卡勒斯:走在人性的尽头[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9 方一栻;论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周梦;论卡森·麦卡勒斯作品的哥特风格[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15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1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