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政治的角力——论“十七年”美国文学译介与研究
本文选题:美国文学 + 十七年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年)文学发展的总体态势可以描述为文学对主流话语和国家意志的趋同。但是,在政治驯化的表层之下,文学工作者私人的审美旨趣成为一股潜在的暗流,与国家话语在文学领域进行角力。只是后者太过强大,以至于令人忽略了前者在"十七年"文学活动中的存在。文章旨在对这种力量悬殊的角力进行分析,描绘出一个多种力量作用下的美国文学接受史。
[Abstract]: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17 years" (1949-1966)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convergence of literature to mainstream discourse and national will. However, under the surface of political domestication, the private aesthetic purport of literary workers becomes a potential undercurrent, wrestling with national discourse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But the latter is so powerful that it ignores the former's existence in the 17-year litera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great disparity of power and to describe a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ry acceptan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orce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项目编号:09&ZD071)的子项目“新中国60年美国文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方长安;;“十七年”文坛对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介绍与言说[J];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娟;;从先秦“用诗”看其诗歌观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许庆红;人的困境与人性的悲哀——论英美文学自然主义的共同主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江守义;何旺生;;以批评建理论——关于当前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李树松;;简单之美——评彭斯的《约翰·安德森,我的爱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李冠华;何妍;;虚构与现实——略萨小说诗学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刘英瑾;安秋萍;;金钱捕获下未泯的天真——简析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崔扬;;当欲望走到尽头——《嘉莉妹妹》与市场意识形态的诞生[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杜丽霞;狄金森的死亡情结与美学理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张德文;;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文学特色及对美国黑人文学的贡献[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闫听;;反思文学理论:从“本质诉求”到“反本质主义”诉求[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3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4 盖生;;文学是语言艺术:一个命题的还原——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赵文;;反思与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与当代文艺学建设刍议[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白岸杨;;《白鲸》及其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有光;;祈向多元——中国诗学解释学基本阐释向度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姚文放;;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的后现代转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9 彭朦朦;;《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二元对立的消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杜新宇;山姆·谢泼德戏剧创作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10年
4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曲鑫;加州底层者之梦[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彭应,
本文编号:2118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118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