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流散身份认同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postcolonial countries and gradua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iterature on post-colonial society occupies an indispensable position in the world. As one of the leading figures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V. S. In his novels and travels, Naipaul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underdeveloped third world countries, especially his native India and his birthplace, Trinidad, and Africa, which has long been in poverty. Naipaul's literary works mainly explore the crisis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many problems of personal identity. As one of his early masterpieces, the House of Mr. Bisworth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Indian immigrants losing their cultural roots and identities in Trinidad. The novel mainly reveals the struggle of immigrants in their pursuit of independence, from the 6 th and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Diaspora identity mainly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ition and identity. This thesis uses the concept of diaspora identity to explain the different fate of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Indian immigrants in the novel. A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hanged, the older generation tried to live in a self-enclosed society, and the second generation tried to learn how to get along with the locals and adapt to the new way of life. The third generation chose to study abroad to find a way to realize their dreams and became accustomed to the way of living and thinking in the Wes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at the phenomenon of immigration status crisis is widespread, and it also reveals that the process of seeking identity is extremely difficult and painfu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economy. But Indian immigrants are adapting to the dominant culture of the Suzerain and forming their own unique, complex and mixed identities.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敏;;历史·流散·身份——V.S.奈保尔《世间之路》解读[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周敏;;流散身份认同——读V.S.奈保尔的《世间之路》[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4期
3 王梅笑;;模仿者:《抵达之谜》的另一种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张德明;后殖民旅行写作与身份认同——V.S.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2期
5 段丽惠;;明遗民的身份认同与科第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刘延超;;新加坡英语文学中的身份认同困惑初探——以小说《跟着错误女神回家》和《辩护者的魔鬼》为例[J];东南亚纵横;2009年09期
7 金廷英;;失落的旅程——《失落》与身份认同[J];大众文艺;2010年12期
8 高伟光;;泰华文学与泰国华人的身份认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周敏;高继海;;后殖民身份:奈保尔小说研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02期
10 曹而云;现代白话文体的身份认同[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Overexpression of Tyro 3 reduce the generation of Aβ in HEK293 cells stably expressing APP[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2 ;Broadband supercontinuum generation of tightly focused femtosecond laser pulses in air[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3 王荃;许新秀;谢欣;;Lithium enhances the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Absence of MYPT-1 is sufficient for generation of hypertension[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陈昌东;;Cerenkov third harmonic generation via cascaded χ(2) processes in a periodic-poled LiTaO3 waveguide[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Isao Inoue;;Membrane Voltage—Its gener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he biological function[A];中国生理学会心血管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Interactions of Peptides with Model Cell Membranes Investigated Using Sum Frequency Generation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in Real Time in Situ[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Randy;;The Identity of China’s Urban Post-1980s Gener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9 ;A GA-Based Algorithm for Test Paper Generation[A];第二十一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4年
10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for transverse and longitudinal slice collagen fiber[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学博士 刘伟;身份认同:我们共同焦虑之源[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彭兴庭;身份认同关键在社会转型[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3 复旦大学历史系 赵嗣胤;解读1500年的都市繁华[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邢军;行业协会的身份认同与法律规范[N];中国社会报;2004年
5 记者 杨彦华;华侨文学奖:身份认同与文化还乡[N];中山日报;2009年
6 萧坊;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城市开放[N];福建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王昭;华童寻根:走出身份认同困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8 陶东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的最大危机是什么[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韩玉玲;身份认同是农民工平等就业的前提[N];湘声报;2006年
10 吴挺;请君入“圈”[N];计算机世界;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茂森;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寻阳;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邓楠;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D];浙江大学;2004年
6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常勇;商周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益;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李清雁;教师是谁[D];西南大学;2009年
10 王莹;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叶梅;浅析《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流散身份认同[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2 黄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泽英;第二代成年美籍华裔身份认同的特点[D];外交学院;2008年
4 钟慧;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官淑华;理解教师成长中的身份认同:对两位高中英语教师职业生涯的案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鑫;草根型民间慈善组织身份认同的社会政策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苓;消费者符号价值感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陈灿;春节联欢晚会:“在家感”的营造[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静;李碧华情欲小说中的性别政治[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36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36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