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基于文学人类学理论阐述《印度之行》的跨文化主题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8-09-11 19:49
【摘要】:《印度之行》是爱·摩·福斯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自其1924年发表之初,便受到了众多的关注。不同角度的研究与评论无疑丰富了对小说的解读。《印度之行》这部小说,从一方面来讲,探讨了当时时代中所存在的复杂的政治和宗教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将主题重点放在追求不同文化的联结和沟通上,而这一点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小说的跨文化主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显然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生与发展均是围绕着探讨时代背景下英印双方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来展开的,而这也正是本篇论文的关注点。 与之前研究不同,本篇论文将从波亚托斯的文学人类学这一跨学科理论出发,证明和揭示英印双方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以及这些文化差异对于双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所起到的阻碍性作用。在文学人类学中,波亚托斯认为文化可进一步划分为感官层面系统和智性层面系统,每一系统中又包含着众多子系统。 感官层面系统主要包括肢体语言,交流距离,食物,建筑形式,居住环境等微观因素。这些因素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印度之行》这部小说中,很多方面都可以归属于感官层面系统。英国人和印度人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他们对同一肢体语言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在表达相同的意思时,他们也会通过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实现。除此之外,双方的饮食习惯和所适应的居住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性。通过对比研究双方在感官层面系统中的特征,其之间存在的巨大文化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而恰恰是这样的文化差异引起了双方的误解和偏见,最终阻碍了双方的跨文化交流。 与感官层面系统相比较,智性层面系统关注更多的是宏观方面的因素,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宗教,社会,政治,艺术等。通过对小说中英国与印度双方在宗教信仰,婚姻观念,艺术偏好以及人与动物关系方面的对比研究,双方在智性层面系统中所存在的差异及这些差异对其跨文化交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得到了证实。 通过对小说中英印双方在感官层面系统与智性层面系统中的对比分析,英国殖民者与印度被殖民者之间的文化差异等到了全面的证实。而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对双方跨文化交流的阻碍性作用也得到了印证。除此之外,殖民主义的时代背景更是加剧了这样的阻碍作用。尽管小说中的跨文化交流以失败告终,但是从这样的经验教训中,该篇论文总结出了对当今社会跨文化交流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即:双方只有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深入地了解对方和本土的文化,并坚持不懈地解决过程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
[Abstract]:The Journey to India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of Aimo Foster.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924, it has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 Studies and comments from different angles undoubtedly enric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vel. The novel, A Journey to India, explores, on one hand, the complex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problems of the times; on the other hand, It focuses on the pursuit of cultural conn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scholars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cross-cultural theme of the novel. Obviously,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tory plot in the novel revolves around whether Britain and India can realize the rea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is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Unlike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will begin with Boatos's interdisciplinary theory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To prove and reveal the great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ain and India and the obstructing effect of 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realization of rea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In literary anthropology Boatos holds that culture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sensory and intellectual systems each of which contains many subsystems. Sensory level system mainly includes bod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istance, food, architectural form, living environment and other micro factors. These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aily life. In Journey to India, many aspects of the novel can be attributed to sensory systems. Britons and Indians have complete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every aspect of their lives. They tend to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ame body language; when they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they do it in very different ways. In addition, the two sides of the eating habits and adapt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also very different.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sides in the sensory system, the great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have been fully confirmed, and it is precisely such cultural differences that cause misunderstanding and prejudice on both sides. Finally, it hindered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Compared with the sensory system, the intellectual level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cro factors, which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religious, social, political, artistic and so on.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ritain and India on religious beliefs, marriage concepts, artistic preferences and human and animal relations in the nove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in the intellectual system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se differences on thei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ve been confirmed.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ensory and intellectual systems in the novel,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ritish colonists and the Indian colonists have been fully confirmed. 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obstruction role has also been confirmed. In addition, the background of colonialism has exacerbated such a hindrance. Although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novel ended in failure, from such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the paper concludes some guiding suggestions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oday's society, that is, the two sides can only base on mutual respect and equality. Only by deeply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s and native culture, and unswervingly solving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can rea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 realized.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新航,朱卡德;文化的差异与听力教学[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时锦瑞;论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交际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喻劲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学习[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林冰虹;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5 胡朝慧;浅谈外语教学中的英汉文化差异[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程洪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孙晓凌,汪北华;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姜娟;浅谈俄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王惠;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J];甘肃科技;2004年09期

10 王志勤,赵俊姝,刘静;“红色”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一新;;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及适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林一新;;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及适应[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3 熊兆飞;;文化差异下的中国色彩[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爱莉;;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新举措[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颜纯钧;;全球化:文化差异与文化资本[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6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7 张秀英;;从《红楼梦》的英译本看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和补偿[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8 欧阳飞雪;;文化差异对跨文化营销方式的影响及其对策[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沈卓卿;俞国良;;情绪表达者的文化差异对表情识别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唐发年;;试论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威·佛克马 王敬慧;美国与欧盟日渐疏离吗?[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江海湖;文化差异考验品牌周期[N];经理日报;2006年

3 郭咸纲;从文化差异到“跨文化管理”[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枫溪区崇礼中学 曾德玲;中学英语教学中中英文化差异的渗透[N];潮州日报;2008年

5 威宁县九三中学 黄宁君;注重文化差异 促进英语教学[N];毕节日报;2010年

6 陆原;国际营销 入乡随俗[N];证券日报;2004年

7 包松娅;文化差异是中药走出去的无形壁垒[N];人民政协报;2006年

8 赵湘;国际商务中的文化差异[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6年

9 王丰丰;文化差异影响大脑运行[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黄伟东;克服文化差异 创建跨国品牌[N];江苏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胜明;文化旅行理论视野下的《印度之行》[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欢;类别学习中的文化差异[D];中南大学;2010年

3 王松;跨文化语境下交际顾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张远;合资企业股权结构与文化差异的成因与影响[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薛华;中美电影贸易中的文化折扣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7 刘杰;全球化境域中的跨文化管理[D];苏州大学;2003年

8 梁旺兵;跨文化视角中的旅游客主交互与客地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君华;跨国企业战略联盟的文化协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姚孝军;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莉;基于文学人类学理论阐述《印度之行》的跨文化主题及启示[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2年

2 麦晓霜;文化差异下的中国旅游营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范黎黎;论中美谈判过程中文化差异对跨文化谈判变量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王星河;谈非言语式交际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刘晓慧;浅析中美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6 郑畅;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汉商标翻译[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万敏;中美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探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8 刘媛媛;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的成败[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9 李媛;商标词及其翻译探讨[D];广西大学;2007年

10 玄黎娜;中美大学排行文化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37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37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8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