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在城崎》看志贺直哉的生死观

发布时间:2018-10-13 12:57
【摘要】:生死问题是日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都有这一主题的表现。志贺直哉作为日本的著名作家之一,曾被称为小说之神。在他的小说中,很多内容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城崎》是志贺直哉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生死观形成及变化的真实反映。
[Abstract]:The issue of life and death is a matter of great concern to Japan, which is reflected in many literary works. As one of the famous Japanese writers, Ishihiya was once called the god of fiction. In his novels, many cont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is life experience. "in Cityaki" is his masterpiece, and it is also a true reflection of the formation and change of his outlook on life and death.
【作者单位】: 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313.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川;刘晓艺;;寻找丢失的“自我”——从《砂女》看“自我认同”表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张芳;王维倩;熊燕;;避免悲剧的策略:外资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3 刘亚莉;;对儒家生死观的颠覆与传承——试评畅销书《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J];写作;2011年Z1期

4 蒋翠;;志贺直哉《范某的犯罪》与自我中心主义[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罗超;罗源;;走向快乐、自由、诗意的人生——中西传统生死观比较及其启示[J];学术论坛;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邓俊;乐丽华;;生与死的洗礼——米奇·艾尔邦《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简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艾素萍;;西方丧葬习俗的文化解读[J];学理论;2012年2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讴琳;安部公房前期作品初探[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3 朱文山,陈继谦;日本、美国和德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和比较[J];工业技术经济;1997年05期

4 戴茂堂;罗超;;“死”的三重哲学解读:从苏格拉底之死说起[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邹波;“存在”与“异化”——安部公房作品之存在文学特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6 李先瑞;志贺直哉与心境小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7 赵晓霞;孔海洋;;在华德国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本土化研究[J];经济论坛;2008年17期

8 刘立善;论志贺直哉的《和解》[J];日本研究;2001年01期

9 蓝泰凯;安部公房和他的小说[J];日本研究;2001年02期

10 刘立善;论志贺直哉《和解》中爱的形态与调和意识[J];日本研究;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翠;;浅析《在城崎》中佛教无常观思想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年01期

2 刘立善;论志贺直哉《暗夜行路》的悲剧性[J];日本研究;2004年04期

3 魏明;;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谈志贺直哉作品中着重号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2年03期

4 林峰;志贺直哉的“心境小说”──《在城崎》[J];日语知识;2002年05期

5 李会珍;;论志贺直哉《在城崎》中的生死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5期

6 刘介人;;志贺直哉的文学观及其创作实践[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年02期

7 李先瑞;志贺直哉与心境小说[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8 许忠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试论庄子生死观的超然性[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9 王晴;;志贺直哉《学徒的神仙》中的人道主义[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10 林植峰;不存而存:蒲松龄生死观的价值取向[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孙铭;;试析吴信如居士的生命观与生死观[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孙万慎;;论科学养生个性化 造就健康人生[A];2010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10年

3 徐淑贞;;毛泽东的生死观及其现代启示[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4 陈晓媛;;从汉画看两汉生死观的嬗变[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杨少波;;苏格拉底和孔子的生死观[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6 黄佩贤;;汉墓画像遗存所见的天界[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池万兴;;司马迁与管仲(论文提纲)[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8 陈志学;徐学初;;梦想与现实:关于四川汉画社会成因的再思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琢;;日本当代文学述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10 毛艳;王骏;;西南少数民族的“不死药”神话内涵探析[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有光 口述 冬安居 整理;106岁智慧老人的生死观[N];人民政协报;2011年

2 汤一介;超越生死的观念和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 韩兆琦;司马迁的人生观与生死观[N];北京日报;2010年

4 汤一介;我最喜爱的书[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夏季100册”造热今夏日本书市[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丽虹;清明节应成为中国的感恩节[N];深圳特区报;2010年

7 侯红武;地下若有灵人间能知否[N];山西日报;2011年

8 范仄;张大春:一个不可救药的“逃无所遁者”[N];中华读书报;2004年

9 王伟瀛;余华:深刻体味老百姓的生存状况[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刘潇潇;世外圀埔:多元文明的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荣君;先秦儒道生死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崔颖;论志贺直哉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D];山东大学;2007年

3 刘慧;毛泽东的人生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储晓军;魏晋南北朝民间信仰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周叶君;《淮南子》对老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安徽大学;2012年

6 包玉琼;蒙古英雄史诗生命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黄莹;生的极限与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伟;郭店儒简所见生死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卢f ;两汉“人虎母题”图像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玉梅;志贺直哉作品中对生死的表述[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思远;论志贺直哉的生死观[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3 施晓娟;试析志贺直哉作品《范某的犯罪》[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傅紫琼;志贺直哉的夫妇观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贺莼;论先秦两汉生死观及其对诗歌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杜晓静;通过《平家物语》解读中世初期日本人的生死观[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iJ景;志贺直哉的晚期随笔[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郑香花;志贺直哉文学に(?)ける女性像[D];延边大学;2011年

9 秦丹;志贺直哉的家族意识[D];山东大学;2012年

10 陈蕾;论嵇康的生死观[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68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268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a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