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1 21:15
【摘要】:新加坡华文文学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界长期以来都有探讨,但作为华文文学一支的旧体诗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本研究是在对新加坡文学史进行深入关照的宏观指导下,以不同类型的旧体诗作者的创作为切入点,进行微观研究,并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研究范式,通过文本细读与社会学研究的思路,对不同类型的个案进行归纳比较,重返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演变的历史文化语境,并关注不同时期的旧体诗生存状况和精神诉求。 绪论部分分析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研究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中所具有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海外华文文学不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因此对其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海外华文中心”。目前新加坡华文文学研究的现状表现出的问题,一方面是研究文体的不均衡,华文旧体诗的未入史。另一方面是研究理论范式单一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意义通过对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史料进行梳理、归类并进行重新审视,打破长久以来只针对小说、散文和现代诗歌这类主流文体进行研究的单一格局,指出华文文学研究的多样性,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此类边缘文学的关注。进一步对旧体诗边缘状态原因及其文学精神的考察,探寻旧体诗在新加坡文学版图中的位置与特殊意义,并由此思索旧体诗在现代文化中存在的可能。 第一章对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的时代背景与身份背景进行回顾。并将这些作者分为“过客”、“流寓”者和新生代新加坡诗人。与此同时,总结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传播途径即报纸及其副刊、诗集、社团传播和网络传播。 第二章分析的是作为新加坡“过客”所创作的旧体诗。这一类作者指的是那些在中国出生,具有中国本土公民身份背景而没有新加坡的国籍归属,并且由于各种原因短期驻扎或者途径新加坡的文学作者的作品。如曾在新加坡任职的左秉隆、黄遵宪;有出访南洋的文人诸如潘飞声、许南英、丘逢甲;有出使海外的晚清政客如何藻翔、王芝、斌春;有流亡至此的革命者如康有为、郁达夫。本章通过对这四类创作者的作品进行解读,归纳出此类诗人作品中的新加坡形象,最后得出结论:就文学隶属关系而言,新加坡“过客”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应该属于中国国别文学的组成部分。就文本创作趋势而言,新加坡“过客”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是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的。就文本创作整体风貌而言,新加坡“过客”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开始展现一定的南洋风貌。就创作形式而言,广泛地延用以往的诗歌题目命名方式之外,“过客”诗人创作的一个非常突出特点就是擅于长题。 第三章分析的是作为新加坡“流寓者”所创作的旧体诗。这一类作者是出生于中国本土又长年侨居海外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他们所扮演的是中国与新加坡文学中介者的角色,表现出流寓文学的特色。代表人是“南洋才子”邱菽园和“国宝诗人”潘受。“流寓”诗人既坚持中华文化,同时又吸收了南洋文化的特征,形成有别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文学风貌。政治认同上既响应中国革命运动,又积极参与南洋本土的文教活动。通过对邱菽园和潘受的创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此类诗人的创作具有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的意义,其创作主题具有和与中国政治同步的特征,这是早期华人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流寓异域之后以主人公的心态对于南洋社会的客观反映,而他们的作品中亦表现出对新加坡和中国两地的共同关照。 第四章分析的是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的创作。当代旧体诗的创作作为“边缘中的边缘”的异质文化,表现出与中国本土文学有一定差异的同时,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他者。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群体是新声诗社和随笔南洋网的论坛创作。此类诗人的创作表现出为写诗而写诗、对汉语的坚守的特点。其文学归属性应该隶属于新加坡国家文学。放眼旧体诗在新加坡未来的发展趋势,表现出依旧边缘的特点,而这种边缘性还将一直持续。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首先,新加坡华文旧体诗表现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受容与变异。其次,在多元化的新加坡社会,旧体诗面临着生存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矛盾与困境。再次,对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文学史定位及其价值进行分析。指出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是海外华文文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旧体诗海外创作的行为意义大于写作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339.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列耀,蒙星宇;流寓异乡 兼照两地——新加坡华侨邱菽园与新加坡早期的“流寓文学”[J];东南亚研究;2004年04期

2 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J];读书;1986年04期

3 蔡鸿生;金明馆教泽的遗响[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4 王力坚;驰域外之 观写心上之语——论黄遵宪的南洋诗[J];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5 王建平;文学史不该缺漏的一章——论20世纪旧体诗词创作的历史地位[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6 周宁;新加坡华文文学的认同:创造与传统[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02期

7 陈贤茂;;新加坡华文文学简论[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8 丁仕原;;郁达夫究竟为何要去南洋[J];求索;2006年08期

9 王列耀,蒙星宇;能将文化开南国 剩有诗情托国风——论新加坡华侨诗人邱菽园诗歌中的“古典中国”[J];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王泽龙;;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2407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07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4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