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皇帝的孩子》中的青年身份建构

发布时间:2019-01-21 07:00
【摘要】:美国作家克莱尔·梅苏德的小说《皇帝的孩子》摆脱"9·11小说"创伤叙事的窠臼,描写纽约知识界文化精英的生活万象,探讨当代美国都市的人文景观和青年人的身份建构,揭示了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困境。本文从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视角审视年轻人的顺从与反抗,管窥都市社会文化与权力的博弈关系,并借助身份认同理论讨论后9·11时代美国青年在消费文化中身份建构的路径,认为该小说在重构人文价值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Abstract]:American writer Clare Mehsud's novel "the Emperor's Child" breaks away from the trauma narrative of "9 / 11" and depicts the life of New York's intellectual cultural elit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humanistic landscape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cities and the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young people, and reveals the dilemma of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of contemporary young intellectu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urdieu's cultural sociolog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obedience and resistance of young people, and explores the gam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ocial culture and power. With the help of identity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of American youth'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consumer culture in the post-9 / 11 era, and thinks that the novel has made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in reconstructing the humanistic value.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美国9·11主题小说研究”(10YJC752002)的阶段性成果 “上海市一流学科”资助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邹威华;;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表征——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文化认同理论透视[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3期

2 傅勇;;在父辈的世界里——对马拉默德小说中“父与子”母题的文化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3 许德金;;城市文化何以成为资本?——城市文化资本刍议[J];外国文学;2012年02期

4 朴玉;;多重记忆书写——论约瑟夫·奥尼尔的《地之国》[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4期

5 周宪;;文学与认同[J];文学评论;2006年06期

6 隋刚;;爱默生的多义隐喻:改革的精灵[J];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丽;;地方戏与现代文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2 刘小月;;谈菲利普·罗斯《遗产》中的犹太“父与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3 苏娟;;论小说《店员》中的二元对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4 孙建光;;论《尤利西斯》译者对原著的认同和转化[J];长城;2010年04期

5 张红伟;;民族文学的认同与困惑——以哈萨克族文学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8期

6 乔国强;;中国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现状[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1期

7 邹威华;;斯图亚特·霍尔的“接合理论”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1期

8 郑红莲;;文化认同视角下《喜福会》中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内涵[J];电影文学;2010年24期

9 周述波;;文化认同[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李维黎;;从族裔散居看华裔文学[J];经营管理者;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敬南菲;出路,,还是幻象:从《应许之地》、《店员》、《美国牧歌》看犹太人的美国梦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孔一蕾;大卫·马洛夫小说中的澳大利亚家园建构[D];苏州大学;2011年

6 张胜利;现代性追求与民族性建构[D];复旦大学;2007年

7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汤筠冰;跨文化传播与申奥片的国家形象建构[D];复旦大学;2008年

9 胡斌;现代认同与文化表征中的古琴[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10 周颖菁;近三十年中国大陆背景女作家的跨文化写作[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平;苦难与救赎[D];江南大学;2010年

2 雷玲玲;[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马丹;新时期回族小说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彭瑜;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接合理论[D];湘潭大学;2011年

5 刘莎;[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彭薇;主人公身份的回归[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7 徐刚;重述五四与“当代文学”的合法性论证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蒋珏;挥之不去的殖民意识[D];南昌大学;2007年

9 范丽;权力与文学经典[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翟新颖;认同焦虑下的中国现代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印芝虹;;悖之痛——高墙下的集体记忆[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2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3 阎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4 王晓路;表征理论与美国少数族裔书写[J];南开学报;2005年04期

5 陶家俊;;现代性的后殖民批判——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认同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旭东,卢晓光;语言、习惯与象征性权力[J];社会科学论坛;2000年06期

2 鲁伊克·华康德;朱国华;;布迪厄的自杀论[J];文学前沿;2004年01期

3 朱国华;;祛魅、解构与大众文化的自主性——当代语境中的布迪厄美学社会学理论[J];文学评论;2006年06期

4 韦文华;索良柱;;被阉割的“文化资本”——兼与陈青生先生商榷[J];作家;2008年06期

5 罗成;;象征暴力的反思批判——评布迪厄《关于电视》[J];文化与诗学;2008年01期

6 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朱国华;场域与实践: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周怡;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分层世界的另一种语境[J];社会学研究;2003年04期

9 银平均;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从理论综合到经验研究[J];思想战线;2004年06期

10 徐贲;文化“场域”中的福楼拜[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行福;;社会炼金术——布迪厄对意识形态的概念化和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阎立刚;;青年知识分子与首都知识经济[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郭黎岩;;关于消极社会迁移心理的思考——青年知识分子心态试析[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4 刘涛;兰惠宾;;建工集团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状况调查报告[A];“面向新世纪的青年与青年工作”征文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广利;祁跃;;关于布迪厄“参与性对象化”的分析[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6 ;大北农集团[A];中国猪业发展大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目录[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8 李晓明;;困惑与分化中的青年知识精英[A];时代与思潮(1)——五四反思[C];1989年

9 曾俊伟;石在;;徐霞客:荆天棘地辟蹊径[A];徐霞客逝世36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莫云;;大北农-创建世界级农业科技企业[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反应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徽省农科院机关党委 刘玲;浅议构建和谐单位[N];安徽经济报;2008年

2 冀可为;从清华学子到项目掌门人[N];中华建筑报;2008年

3 王黎明邋丁运华;我市表彰“十大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N];淄博日报;2008年

4 记者 李梦 通讯员 于晓颖 雷歌红;关爱青年员工 培养建设人才[N];建筑时报;2007年

5 于晓颖;北京建工北安66万元重奖优秀青年[N];中华建筑报;2006年

6 李丽娟;大连总厂重视培养青年知识分子[N];东北电力报;2003年

7 通讯员 曾世华 王金普;注重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N];北京科技报;2000年

8 周暹;为首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N];北京日报;2006年

9 徐菊芳;当代青年要在民族振兴中建功立业[N];江苏经济报;2005年

10 方芳;本市110名知识分子受表彰[N];北京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曹祖耀;职业足球场域的行动逻辑[D];上海大学;2011年

3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国举;创新场域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陈林生;市场场域:专业市场的社会结构分析[D];上海大学;2010年

6 张仕平;乡村场域变迁中的农民外出就业[D];吉林大学;2006年

7 武红羽;司法调解的生产过程[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立科;英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刘拥华;社会世界的底蕴:从二元论到二重性[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黄剑;美术场域“艺术家”角色的建构[D];上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楠;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D];西北大学;2010年

2 张倩;皮埃尔·布迪厄及其《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曲强;布迪厄社会实践观解读[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李海强;在读青年知识分子交往的结构、行为与功能[D];南京大学;2012年

5 王雅舒;布迪厄的实践观及现实价值[D];辽宁大学;2012年

6 吴琼;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7 杨柳青;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才要素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臧晓明;当代我国青年知识分子婚姻观培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9 钟朋;课程如何应对底层学生的教育冲突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锐;场域结构的主体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12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12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e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