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浅析福泽谕吉与康有为的改革差异

发布时间:2019-01-23 20:38
【摘要】:福泽谕吉与康有为都是同一时代著名的变革者。前者是日本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理论家,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功臣,他被誉为"改造日本的启蒙大师"和"明治维新之父";后者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是中国"戊戌变法"的领军人物。他们为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强大,都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结果,福泽谕吉成功了,他的改革使日本变得强大,而康有为的改革却失败了。同是改革大师,为什么结果会有这样大的反差?两人的改革措施究竟存在着哪些差异?他们的改革差异能带给我们些什么启示?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他们的改革差异,从而总结出他们改革差异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Abstract]:FukuzawaYukichi and Kang Youwei are famous revolutionaries of the same era. The former is a famous writer, thinker and theorist of Japan, and the first meritorious officer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in Japan. He is praised as the "master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 father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The latter is a famous thinker and theorist in China and a leading figure in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They all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for the sake of their nation and country's strength. As a result, FukuzawaYukichi succeeded. His reforms made Japan strong, while Kang Youwei's failed. Being the same master of reform, why is there such a big contrast in the result?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reform measures?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ir differences in reform?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ir reform differences from five aspects, and sum up some enlightenments from their reform differences.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系;
【分类号】:I313.06;I206.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九如;福泽谕吉的欧美之行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2 张能泉;潘利锋;;交流与传承的典范——论郭沫若与谷崎润一郎的关系[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昝爱民;李珍梅;;从康有为的“大同世界”看今日中国的和谐社会[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1期

4 王秀国;康有为《大同书》研究综述[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孟令秀;刘春波;刘阳;;《雪国》作品赏析[J];才智;2009年35期

6 李军;尚侠;;文化因素与战后日本的核政策[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7 林秋雯;森鸥外性格特征的二重性——传统与反传统的互制心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徐长福;;从《大同书》的原创性看现行哲学分科的弊端[J];东南学术;2009年03期

9 方长安;李樵;;前期创造社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毛晓阳;;康有为进士身份及科举制度相关问题考辨[J];闽江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崔宇;近代孔教思潮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4 伍永忠;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王天慧;横光利一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凤川;《文明论概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璐;谷崎润一郎与中国[D];吉林大学;2012年

9 金洪大;中、韩近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郭浩帆;中国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研究[D];山东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2 林佳;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质[D];江南大学;2010年

3 李正林;论章太炎的三重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1年

4 徐晓炜;康有为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叶蕾;谢枋得《文章轨范》综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蒋维震;康有为体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子苏;托古改制改革思维模式及其当代启示[D];海南大学;2011年

8 刘盛楠;浮世绘审美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9 齐军;福泽谕吉的中国论和独立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梁景松;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D];延边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蓉;不屈不挠 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国与希腊古代神话相同点的探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马庆霞;;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陈维;;福泽谕吉与冈仓天心自由观之比较[J];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高艳梅;黄清芬;王瑾;吴珊;;美国梦的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推销员之死》之比较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08期

5 李东军;白蛇传故事在中日两国的嬗变[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6 陈喜儒;;中国作家协会举办日本文学报告会[J];作家;2003年01期

7 李春明;;不朽的女性形象——论《奥塞罗》中苔丝德梦娜和爱米莉亚之异同[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西川;;关于中日2006诗歌对话的一点感想[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7年00期

9 杨江华;;中日两国的偶生神神话对比研究[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6期

10 宋洁;张虹;刘丽敏;;宗教与爱情——《荆棘鸟》与《穆斯林的葬礼》之比较[J];名作欣赏;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西川;;关于中日2006诗歌对话的一点感想[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2 赵四;;研讨会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3 宗先鸿;;《爱弥儿》的传入及对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4 姚阿玲;;现实与非现实——中日男同性恋作品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宗和;;论日本作家自杀现象的文化心理[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章小叶;;浅谈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舒晋瑜;渡边淳一开讲幸福男女“欲情课”[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记者 武翩翩;铁凝会见日本作家渡边淳一[N];文艺报;2010年

3 周阅;当代日本中国学家——荒川清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许金龙;日本新生代作家中的“70后”和“80后”以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胡殷红;大江健三郎:沉重与快乐交织的中国之行[N];文艺报;2006年

6 谢迪南邋世纪新文本出版中心总编辑 赵武平 新经典文化总编辑 陈明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董炳月 尤勇;日本文学在中国30年传播历程[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查屏球;邻人眼光见细微[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张红;吕莉谈《白雪”入歌源流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9 廉德瑰;文化交流情境中的汉俳[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孙虎堂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日本汉文小说研究的观念与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晶华;川端康成文学的艺术性·社会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奇见;从神话和民间传说看中日两国自然观的差异[D];吉林大学;2008年

2 王爱雪;青山七惠在我国的译介与接受[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韩凌燕;《万叶集》的<防人歌>和《全唐诗》的<边塞诗>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蔡蕾;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孔凌霄;中日文学中的蛇女形象[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陈姝婵;《新选万叶集》中的人与自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颜佳;谜语的多彩世界[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8 林娜;林芙美子与张爱玲女性意识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7年

9 黄健平;《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儒家文化之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杜佩娟;《日本灵异记》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志怪故事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14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414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0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