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达罗卫夫人》中的消费与赠礼

发布时间:2019-08-01 09:55
【摘要】:《达罗卫夫人》作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引起人们关注的方面往往在于其实验性手段的运用,以及疯狂与理智,生存与死亡的交错关系。然而,从经济的视域来琢磨小说的意味则可以激活另外一个阐释经典文本的空间。本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小说中的消费与礼物赠与现象,探究其中的性别关系与阶级关系,以了解伍尔夫对于商品经济和人际关系的认识,并拓展这部经典作品的意义空间。
[Abstract]:A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Virginia Woolf, Mrs. Daroway is often concerned about the use of its experimental means, as well as the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adness and reason, survival and death. However, think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y can activate another space to interpret the classical text.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consumption and gift in the novel, explores the gender relationship and class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oolf's understanding of commodity econom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expand the meaning space of this classic work.
【作者单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文本经典性的重释》(09YJC752014)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弗·伍尔夫创作文本研究》(08WWC005)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成志;试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罗卫夫人》[J];龙岩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2 庞宝坤;;伍尔夫意识流小说《达罗卫夫人》中的语法变异[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3 王晶;浅析伍尔夫小说中的存在意识[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李儒寿;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剑桥学术传统[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6期

5 瞿世镜;《海浪》与《海的梦》——两篇诗小说的比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6 高彦梅;;晶莹的生命之珠——伍尔夫《飞蛾之死》赏析[J];名作欣赏;1996年06期

7 清扬;弗吉尼亚·伍尔夫论文学[J];天府新论;1998年05期

8 刘南;重读《一间自己的房间》[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朱艳阳;弗吉尼亚·伍尔夫“非个人化”艺术理论及其在《海浪》中的应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朱华;;心灵的隐曲:孤独意识与死亡意识——弗·伍尔夫及其作品人物精神世界探析[J];山东文学;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燕双;;《海浪》中的后印象派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慧仁;西方的另一种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子雨;超现实主义的游戏、杜拉斯的母性观[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外文所 玫柯;英美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薛其;“欧洲祖母”不寻常[N];中国邮政报;2006年

5 舒罕;林·拉德纳:其实并不冷冰冰[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雷切尔·多纳迪奥邋凌云;传记写作:获授权或未获授权,这是个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世文;传记的作用应在历史之上[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3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及其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体现[D];厦门大学;2008年

2 李嵩岳;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沉默法及其在《到灯塔去》中的运用[D];郑州大学;2004年

3 徐桂艳;对《奥兰多》中“双性共体”思想的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4 孙桂林;一个对立而矛盾的世界[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熊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水意象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龚琳;从灰姑娘到独立女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魏凌岩;从《到灯塔去》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观[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郭婷;弗吉尼亚·伍尔夫反战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克敏;试论《海浪》的诗化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舟;后印象主义与弗吉尼亚·伍尔夫[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21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21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3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