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朝鲜民族神话中的熊形象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发布时间:2019-09-12 10:11
【摘要】:神话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思维活动形式,是早期人类精神活动的反映。它是对自然以及社会生活的一种虚幻性的外现。例如在我国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第一部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各种山系山脉都有自己所属的山神。所以,神话不仅是人类文化最初始的表现形态之一,也是人类文明起源的一种标志。神话一直是人们讨论与探索的焦点。上古时代,先民与自然能够更直接的接触与交流,并感受到人们在自然面前是的渺小,自然也在向人们展现着自己的力量,自然与万物之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人类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自然生存中自发的寻求一种庇护与心灵的宁静,这就是原始神话产生的心理要素。占据初民意识的主要观念,主要表现为神灵或灵,因此神话一直是人们讨论与探索的焦点。这不仅仅表现在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鱼虫有其神灵,还有一种观念即人生前死后均有灵魂。 对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敬畏观,表现在神灵性上。对于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在当时社会,尤其是在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的远古时期,人们的生存常常受到外在自然界的挑战,生命质量与安全时常受到威胁,在这一现实面前人们更无心去关注和摸索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自然界对人类具有一定的制约与影响作用,人们对于一切自然现象都倍感困惑与无助,人们极力想寻找到一种解释和说明,认为这一切在冥冥之中有个超自然力的主宰这一切。最后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在冥冥之中有一个万能的主宰,那就是神。这种类似于精神安慰式的寄托无疑为人们带来了希望与光明。而初民由于生产力的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的原始与简陋,在与凶猛的动物(不止食肉动物凶猛,人们捕食的更多的是羚羊野猪等,而非老虎和狮子)的搏斗中人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有限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们必须将自然中现成动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面对这些原始先民采取神灵庇佑的方式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以使一些较为危险的捕猎活动覆盖上安全的外衣。 在神话研究的众多流派中,比较神话近年来备受人们关注。汉民族与朝鲜族人民在不同领域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如文化等领域。在文学形象中也存在着很多相通相似之处,许多文学样式值得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与钻研。在朝鲜民族的文学作品中,比较有特色就是一些作品中塑造的熊形象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由传统的山神形象到后来的失去神秘色彩转为普通动物之列。东北亚地区现存最早的熊形象是---生人熊母。作为熊形象的图腾代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熊都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圣物,具有一定神秘色彩;到了三国时代,熊形象由图腾变为具有繁衍生殖的女神形象,受人敬仰;直至三国后期,随着社会变动,熊的文学形象也发生了转变,徒然增添了不少悲剧色彩,尤其是在百济时期的熊津神话,以母熊逆江而死作为结尾。由此熊形象经历了一个由带有神秘色彩的图腾形象到身边可亲可敬的女性母亲形象,再到具有悲情色彩的熊女,至此熊形象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蜕变过程,其形象更加鲜明,充实可感。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312.07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赋宁;什么是比较文学?[J];国外文学;1981年01期

2 李学勤;;试论山东新出青铜器的意义[J];文物;1983年12期

3 ;论日本私小说[J];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02期

4 李晶;满通古斯民族和朝鲜民族熊神话传说之比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535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535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5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