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龙马行》的多样化创作手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31 23:25
【摘要】: 司马辽太郎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分别从各种角度撰写了很多和日本明治维新有关的历史小说。这些历史小说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正着明治维新这段历史。其中以坂本龙马为中心人物的《龙马行》也非常有名。在日本也有人说,正是因为《龙马行》这部作品是更多的现代日本人认识了坂本龙马。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和国民对他的评价非同一般。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在本研究里一律不作深入探讨。本研究只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龙马行》这部作品做以文本分析。这部小说一共由八卷组成,可以说是一部很长的作品,但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继续读下去。它之所以会成为这么有趣的一部小说,笔者认为和他创作手法的成功有一定的联系。历史小说一般被分为遵从历史和脱离历史两种。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遵从历史史料撰写。但是,把历史小说完全写成一本历史教科书的话,肯定不会是很有意思的作品。作者就从人物,情节,故事叙述者以及其角度等地方着手,使小说变得生动有趣。这部小说集反映出了明治维新期的时事,又完美的塑造了坂本龙马这一人物形象。 在这部作品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其多样化的创作手法。笔者想从三个方面来解释其多样化的创作手法。 首先是人物的多样化。在这部小说里除了坂本龙马之外,还有很多的人物。但是,历史小说和历史研究不同,历史小说要在人物的描写上下一定的功夫,历史研究只要每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以及发生在其身上的事件平实的叙述出来就可以。而历史小说除了实实在在存在的人物之外,还要为了故事的展开创造出一些必要的人物。 笔者将有代表性的人物大致分为三类。也就是,以实际存在的人物为模版创造出的人物,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人物和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 作者所进行的各种描写,当然是想通过种种描写来向读者解说明治维新时期的背景和时事等等。比如说,在向读者介绍土佐蕃的复杂的“身份制度”时,就在人物塑造上下了一点功夫。没有任何铺垫,直接向读者介绍身份制度等问题的话,读者自然会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样,作者就以平井收二郎的妹妹加尾为模版,创造出了土佐蕃的家老,福冈宫内的女儿田鹤这一人物。 当然也有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的人物。这样的人物服务于中心人物。因为中心人物的活动时故事的主体。但是在历史学研究当中,龙马何时与何人在何地相识,之后又发生何事等等,不可能一一都有完整的记载。这部小说中,地的确确记述了龙马和很多人相识后,了解很多时事,进而学习很多知识的过程。这是为了故事情节的顺利展开就有必要凭空创作出一些人物。比如说,小偷寝待藤兵卫。其实在大众文学里经常会出现小偷这样的人物角色。因为,小偷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人物角色活动范围广,又有很多机会去听闻他人的信息。这样通过和小偷结识,可以无形当中就扩大中心人物的活动范围。进而使故事情节完整。 除了以上两种之外,在故事当中最多出现的就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对这些人物描写的细致程度决不亚于对坂本龙马的描写。《龙马行》这部小说是从坂本龙马这个小读来写明治维新的。但是作者一味的单纯的对龙马的环节进行细致强调的话,就会给读者感觉到作者的思想是倾向于坂本龙马的。所以,作者通过对土佐蕃理想主义者武市半平太和长州蕃的善于思考富有学识的桂小五郎所进新型的细致描写,使现实主义者坂本龙马被相对化了。也就是说没有把龙马绝对化,是利用武士半平太和桂小五郎来批判坂本龙马。使小说整体体现出一种客观性。这样的人物多样化使故事条理清楚又自然流畅。 其次是情节的多样化。如前文所述,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有一个遵循历史史料来撰写的特点。《龙马行》这部作品在史料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大量的丰富的情节。这一部分也是分三部分来分析。 第一是龙马和男性共同出现的情节,由于是有关明治维新的历史小说,有众多的男性出现是必然的。这样的情节里,多数是描写男人之间讨论国家大事,或是寻敌报仇的。这些情节都被很细致地描写,而且和龙马出现在同一情节里的人一般都会最后屈服于龙马。甚至有讨厌变成尊重的例子也不少。本研究当中只选冈田以藏,清河八郎、陆奥宗光和胜海舟四位真实存在的四位代表人物,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龙马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 第二是龙马和女性共同出现的情节。很多文艺作品当中都会出现男女爱情故事的部分。在这部作品当中,这些女性面对龙马时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等,作者都一一作以细致地描写。而且,在小说当中,多数女性都为龙马所倾倒。本研究中,只选龙马最喜欢的三位女性,即田鹤,sanako,ryou(作品中只有假名,没有其对应汉字),以及时常无私帮助龙马的登势。从这四位女性的各自不同角度,来分析龙马这一人物形象的形成。 第三就是没有龙马出现的情节。在这部小说里,每当有新的人物出现的时候,作者总是会插几句“题外话”,这样的题外话几乎都是对新人物的背景介绍,或是对当时历史背景的叙述。这里的介绍有的和史料是一致的内容,有的确实无从考证。本研究当中并不追究他的真实性,只是强调,这种题外话的存在一方面吸引读者继续读后文,一方面又方便读者了解当时的人物活动或思想的形成原因。 这样多样化的情节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龙马以及他周围的人物,更近距离的感受历史的人物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最后是维新史的叙述着以及叙述者角度的多样化。读这部小说时,单看龙马的活动不足以了解当时的时事。读者都是通过人物对话等途径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是一部利用坂本龙马介绍明治维新的小说。有一个叙述者从开始到结尾的叙述是无法完整表达的。这部小说的叙述者及其角度就是时常变化的。 这部小说里最常站出来给大家讲时事分析时事的,恐怕就是武市半平太了。他每次一出现就开始对龙马说时事,其实也是在给读者讲时事。龙马也正是听了这些事实之后,渐渐有了想法,渐渐有了行动。反之,如果不利用适当的人物或机会告诉读者当时的时事,读者就不能完全领会龙马的每个想法及行动形成的原因。由此可知,司马辽太郎是赋予了武市半平太维新史叙述者的身份。 但是,武市半平太也是维新时代的人,以他的立场叙述的话,不能做到完整到位的叙述。这时,作者就亲自以维新史叙述者的身份,站在现代人看历史的立场上,出现在小说中。比如说,文中时常会出现“笔者认为……”这样的文字。而且“按当时地名来讲”,“当时”等此也频频出现。从这两个词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取代了当事人,以一个十分了解历史的现代人的身份在介绍过去的情况。也就是说,此时维新史的叙述者不是别人就正是作者司马辽太郎本人。 维新史叙述者及其角度的多样化,是维新史得以更明白的解释说明,也更充分地向读者表达了龙马的每个活动的意思。 这部小说的很多地方都体现着司马辽太郎的创作手法的多样化。历史小说始终和历史研究不同,单纯的平面记叙,不能成为一部小说,所以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就有必要虚拟一些人物或是情节。当然作者也不是单纯的去虚拟,他还采用了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八七零八散的历史事件成立成一个有头有尾,有因有果,有内涵有趣味,并遵从历史的一部历史小说。人物的多样化使小说的情节展开自然流畅,整体有客观性;情节的多样化使小说本很栩栩如生,不断引起读者的兴趣;维新史叙述者以及其角度的多样化是维新期的历史容易完整的理解。这样多样化的手法不仅没有使小说变得复杂,反而使小说更易于理解,整体上更有立体感。正是由于这种立体感,主人公坂本龙马的魅力就被更充分的传达给读者,也是人明白了龙马在维新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龙马行》这部小说曾经一度成为了日本最畅销书,笔者认为,他的多样化创作手法也是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学习历史对很多人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有这样一本有着多样化创作手法,通俗易懂的小说,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本小说,从坂本龙马这一个侧面,来了解明治维新期的情况以及其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祝亚峰;;经典阅读与外国文学教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史敏;;论《柏油孩子》中的隐喻文化美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程冰艳;;从“无用之用”看文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4 蔡海娟;;解读《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5 晏丽;;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魅力——以卡尔维诺的作品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张萌;;浅谈简·爱周围的心灵塑造者们教会她的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7 李宁;高文晏;;“我们”的爱米丽,我们的爱米丽——《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叙述者、作者和读者分析[J];长城;2012年04期

8 姜山秀;论迟子建小说的反抗姿态与叙述策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9 邓心强;张正华;;叙述策略演奏小说乐章——以文本《竹林中》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张高评;;经学与文学的会通[J];长江学术;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袁朝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与翻译批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郝敬波;论新时期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亚亚;成如容易却艰辛[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恒田;全球化语境下二十世纪末中国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8 宋杰;品特戏剧的关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10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明;荒诞极处见真实[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赵涓;突厥语文学与汉语文学殉情故事人物变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丁栋;后殖民语境下的J.M.库切小说主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詹淑雅;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志萍;中学贬谪古诗文教学与中学生人生观教育[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邱武飞;众声的喧哗,,喧哗的众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金美仙;汉文版《延边日报》文学作品研究(创刊-1966年)[D];延边大学;2011年

8 王星;对艾丽丝·默多克小说《钟》的象征主义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刀叶喊;傣、泰、掸“灰姑娘型”故事比较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0年

10 丁万花;《古兰经》叙事模式初探[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09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09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2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