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个性化理论”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09:38
【摘要】: 本文第一章首先介绍“非个性化理论”的代表艾略特的历史地位及其瑕疵,然后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接着探讨其存在的问题。作者指出,艾略特的理论本身存在漏洞。他认为诗歌是一个自足而封闭的文本世界,并主张把显示诗人个性的因素全部驱逐出诗歌,以“客观对应物”取而代之;也希望评论家和读者逃避个性,从而把诗人、批评家,读者和诗歌割裂开来。艾略特的第二个问题在于他的理论常常自相矛盾,从非个性化到个性化进行几十年理论修正生动地表现出这一悖论式的矛盾性。艾略特的第三个问题在于他的理论批评和诗歌实践有时存在明显的不一致性。 本文第二章探讨了两个问题。首先是“非个性化理论”坐标下的三个与诗人相关的节点:情感、观点和经历。它们与作品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密不可分的。作为诗人自己的文本产品,它们总是会以不同的修辞方式和不同的个性强度展现作者的独特自我。其次,诗人情感诗化过程中有两个问题,一是“客观对应物”,一是“意象”。艾略特试图借此使自我完全客体化,但与表面上客观的意象和场景对应的,却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体验和个性的显现。 文章第三章首先讨论了“非个性化”的批评家。艾略特最初认为评论家不应对诗歌做出优劣评判,只是为读者提供相关的史实,然后改为反对教条式的标准和个性化情感和观点的介入,希望籍此来逃避评论家的个性。但批评活动事实上是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认知过程,非个性化的批评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关于“新批评”与艾略特之间关系,笔者指出,他们内在的一致性以及企图以封闭的文本承载整个人类意识形态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本文第四章以“读者反应批评”为理据,指出艾略特驱逐读者个性是错误的,读者积极的情感投入,,适度的价值评判,有益于诗歌的欣赏和发展。 本文第五章勾画出艾略特的前后期理论框架,然后指出,艾略特的理论非但没有消灭个性,反而使他的个性更加明显,从而构成了一个颇具张力的非个性化的悖论。“非个性化”法则实质上是对人类自我的理论关照。诗人的日常自我被物化为艺术自我,但两者只是同一个性的不同侧面,而非毫无关联的两种类别。“艾略特的艺术自我将本我具化后又对其远观,艺术自我成了主体,日常自我成了客体”(哈必勃语),从而造成认识论意义上的逻辑顺序倒置和主客体易位与决裂。这不但易于造成艺术家的精神分裂,也在读者、评论家、诗人和诗歌之间树起难以逾越的藩篱,更容易造成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对立,必须引起重视。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561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5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松建;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溯源[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03期
2 肖小军;论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歌理论[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欧造杰;;论艾略特诗学理论产生的背景[J];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江玉娇;艾略特文学批评理论与《荒原》的话语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张红霞;郑玲;;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J];青年文学家;2010年07期
6 杨世海,赵学斌;《荒原》动物话语解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7 黄秀敏;徐景春;;“感受力统一”论:艾略特诗论的核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应雁;艾略特“非个性化诗论”探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林春香;蒋显文;;探析艾略特诗歌的异化主题——兼谈艾略特个人的异化感[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余莉;再论艾略特的传统观与非个性化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饶丹;;非个性化耳机特性补偿的分析[A];2006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谭德晶;;《预言》后期创作与艾略特影响[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蒋显t
本文编号:2617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17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