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红字》中的视觉意象及其主题功能

发布时间:2020-04-08 07:21
【摘要】: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的长篇小说《红字》(1850),是美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杰出作品,它深刻揭示了人类的内心本质。小说简洁、典雅的风格,歧义的象征主义,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和道德观审视的独特视角引起了英美文学界一个多世纪的关注和评议。小说以其丰富的隐义和微妙的表现手法在美国经典文学史中独树一帜。 《红字》是“一个关于人性脆弱和悲哀的故事”,,它反映的是美国清教时代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揭示了个人欲望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本能与理智,良心与欲望之间的对立。小说通过对人物悔恨、复仇、忏悔等心理活动的刻画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物在情节中的产生、发展,探讨了内在自我与外在表现的相互关系。霍桑的独特视角和对视觉意象的感悟对他的写作技巧和主题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对霍桑在《红字》中对视觉意象的运用及其主题功能做一下研究探讨。 引言部分介绍了霍桑的生平,他的写作技巧及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本篇论文共分两章。 第一章关于《红字》中视觉意象的运用。与他那个年代关注创造性与美感的美国人一样,在霍桑的一生中,他审慎地学习视觉意象的写作技巧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虽然这个过程充满曲折,但却展现了霍桑既作为作家又作为艺术家的风范。他把视觉意象直接融入作品中。在《红字》这部小说中,像色彩、灯光和阴影这些视觉意象表现得格外突出,这对小说的主题表达及各部分的衔接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该章的第一部分主要是霍桑对视觉意象的阐述。他认为视觉意象是架起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因此,霍桑希望通过视觉意象更好地表达他的艺术。第二部分是《红字》中视觉意象的运用,除了意象、色彩、灯光、阴影,霍桑还运用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来表达背景的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从而来描写人物,推动故事的高潮发展。艺术品是霍桑和读者之间的纽带,对其意义重大。对视觉意象的娴熟驾驭使霍桑在美国文学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研究霍桑对视觉意象的运用,有助于我们了解他的作品和生活。 第二章是对其主题功能的阐释,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表述了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因为小说的意义在于探究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论述沉默是自我的一种隐蔽,这无论是从主题还是结构上讲都作用甚大。第三部分是关于“球”的喻义。第四部分阐释梦的隐意,梦在霍桑的《红字》中暗示着本能超越理性。 霍桑在艺术作品中恰当地运用视觉意象及美学原理,这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他的美学思想及其在写作上的运用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生活与艺术,以及对可能的有效写作技巧的广泛的实验与尝试。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晓;;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解读《红字》主人公[J];语文学刊;2009年08期

2 郝美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红字》[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6期

3 郭瑞芳;张春辉;;霍桑在《红字》中的象征手法探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施卓彬;;灵魂对苦难的忍耐,在柔软的生命枝丫上盛放不凋的碧桃[J];文苑(经典美文);2009年11期

5 任思佳;;以《教长的黑面纱》为范本试论霍桑的创作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6 胡尚田;论《红字》中的红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方成;试论霍桑《红字》的诗美意境[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8 栾爽;;燃烧的红字——霍桑《红字》的法文化意蕴[J];法学天地;2002年02期

9 张文思;;浅析《红字》的象征意义[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王丽宏;;浅谈《红字》的多重象征意义[J];网络财富;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镇;张建新;;自传体记忆与人格的关系及其个体差异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幸生;刘宇;;中学生动力系统及其与自我和适应之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林峰;谢州艳;;青少年自我、动力系统与适应关系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陈永军;;当前体育专业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调查分析[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陆慧菁;苏彦捷;;3、4岁儿童的自传体记忆对心理理论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朱艳丽;汪新建;;由研究进路反观自我研究取向的发展[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昊;王程;吴艳红;;汉、维、藏族个人自我、集体自我、关系自我重要性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梁皓宇;程乐华;;博客使用者的补偿补充自我表达方式对反馈信息处理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程慧;叶塑;;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希斯克利夫性格及其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金艳霜;;从“自我”到“死亡”:论《悲惨事件》中的达菲先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济莘;“红字”要消肿[N];中国财经报;2000年

2 祝朝伟;居然有这样翻译的“红字”[N];光明日报;2002年

3 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关于《企业会计制度》衔接的探讨[N];中国财经报;2001年

4 孙海燕;解析ERP中的财务管理模块(3)[N];中国企业报;2001年

5 温传伟;给他们点“颜色”瞧瞧[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6 宫晓斌;如何从台账中发现问题[N];中国税务报;2000年

7 张春华 郭淑萍;刍议三项费用会计核算[N];中国财经报;2002年

8 溧水县国税局 徐友力 张琦;加油站偷税当重视[N];江苏经济报;2002年

9 慕恭;低值易耗品价值摊销的核算[N];中国税务报;2001年

10 张晓琴;谨防“真实的谎言”[N];人民政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2 刘向斌;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刘勤;自我、主体性与村庄[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贺安芳;追寻自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林双泉;传承、颠覆与超越[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常凌;自恋时代:大众文化中的疾病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琳琳;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桂敏;论《红字》中的视觉意象及其主题功能[D];山东大学;2007年

2 付红霞;靠近——由体验到画面[D];四川大学;2005年

3 余江涛;试论辛词的自我人生主题[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周晓芹;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历程[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馨;追寻自我的历程[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夏伶;自我·性·性别[D];吉林大学;2007年

7 彭熹;基于社会心理学的数学差生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穆妍;托妮·莫里森小说中受压抑黑人女性的声音[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雷;有岛武郎与《该隐的后裔》[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郝萍萍;“自我”与服装[D];青岛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9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19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d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