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如何用心理分析的手段来解读伍尔夫的《到》和《达》中带有心理传记色彩的人物

发布时间:2020-04-12 01:30
【摘要】: 作为二十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历来深受文学评论家的青睐。她的那些具有实验性和开创性的作品时至今日仍然是文学界一个尚未被完全解开的谜团。特别是随着她的许多私人信件和日记的陆续出版,加之当今西方文学评论理论中的心理分析学派的发展,如何理解伍尔夫的一生和她的作品的关系也引起了广大文学评论家的关注。本论文以心理分析为手段,将分析伍尔夫的两部代表作《到灯塔去》和《达洛维太太》中带有心理传记色彩的人物作为切入点,着力剖析并揭示了作者饱受精神疾患痛苦的一生以及家庭生活(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婚姻生活)对于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就带有心理传记色彩的人物而言,本文着力探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伍尔夫的父母亲对于她的影响在《到灯塔去》中的体现,困扰伍尔夫一生的精神和心理疾病在《达洛维太太》中的反映,以及在上述两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她本人的同性恋倾向。此外,本论文还尝试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艺术创作和她被精神疾患痛苦折磨的一生以及弗洛伊德主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瞿世镜;《海浪》与《海的梦》——两篇诗小说的比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2 高彦梅;;晶莹的生命之珠——伍尔夫《飞蛾之死》赏析[J];名作欣赏;1996年06期

3 清扬;弗吉尼亚·伍尔夫论文学[J];天府新论;1998年05期

4 刘南;重读《一间自己的房间》[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朱艳阳;弗吉尼亚·伍尔夫“非个人化”艺术理论及其在《海浪》中的应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朱华;;心灵的隐曲:孤独意识与死亡意识——弗·伍尔夫及其作品人物精神世界探析[J];山东文学;2008年07期

7 朱华;高雪;;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J];才智;2008年24期

8 杨莉馨;;弗吉尼亚·伍尔夫与俄罗斯艺术[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李慧;朱妍蕾;刘安庆;;伍尔夫《飞蛾之死》中的隐喻浅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王晶;浅析伍尔夫小说中的存在意识[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燕双;;《海浪》中的后印象派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慧仁;西方的另一种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萧萍;传统与创新: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徐志戎;“我可不是个势利眼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闫立 宋中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文学中的双重书写[N];光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吴娟邋陈健儿;勇于理财为未来添加保障[N];中山日报;2007年

6 张行健;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N];山西日报;2006年

7 付小悦;她写,故她在[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子雨;超现实主义的游戏、杜拉斯的母性观[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凌俊;构建一个复杂而多义的世界[N];文学报;2006年

10 丁国强;法学优秀人才是怎样“炼”成的?[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奋;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3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金红;意识流艺术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流变[D];苏州大学;2006年

5 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琦;如何用心理分析的手段来解读伍尔夫的《到》和《达》中带有心理传记色彩的人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周娟;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及其在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体现[D];厦门大学;2008年

3 李嵩岳;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沉默法及其在《到灯塔去》中的运用[D];郑州大学;2004年

4 徐桂艳;对《奥兰多》中“双性共体”思想的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5 孙桂林;一个对立而矛盾的世界[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熊芳;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水意象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龚琳;从灰姑娘到独立女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魏凌岩;从《到灯塔去》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观[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郭婷;弗吉尼亚·伍尔夫反战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克敏;试论《海浪》的诗化性[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24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24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4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