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华裔美国文学人物形象发展脉络初探

发布时间:2020-04-12 10:54
【摘要】:本文拟通过对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华裔美国小说的分析,以形象学的角度去探询一些具代表性的华裔美国小说作家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华裔美国人形象的自我建构和心理映像的发展脉络。而这项研究因涉及中美文化交叉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比较文学研究的色彩。 在华裔美国小说中,小说和传记的因素相互交织,使得这一尝试具有可行性。本文选取了六个不同时期各具代表性的作家,对他们的作品特别是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经历和由其展示的自我形象界定作出了一番剖析和推论,勾勒出了一幅新时期华裔美国人形象的成长与变化之图。 这个形象演变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童年期,代表作是黄玉雪(Jade Snow Wong)的《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第二是少年期,代表作是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Memoie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1976)和谭恩美(Amy Tan)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第三是青年期,代表作是91年同时出版的三部小说:李健孙((Gus Lee)的《支那崽》(China Boy)、任璧莲(Gish Jen)的《典型的美国佬》(Tipical American)和雷祖威(David Wong Louie)的《爱的痛苦》(Pangs of Love)。第四是成熟期,代表作是伍慧明(Fae Nyenne Ng)的《骨》(Bone,1993)。 在第一个时期,华裔美国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就像初见世界的儿童——“乖娃娃”,这是华裔美国人在种族歧视还很严酷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盲目讨好的面孔,隐隐显出些许奴性特征。在第二个时期的华裔美国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学形象少年期的症侯。最大的特征就是主人公对美国主流社会的判逆性的表露,以及最终能从较为积极的角度看待他们的根文化——华人文化传统。在第三个时期,几部几乎同时出版的小说则向我们展示了多元的、开始走上独立思想发展之路的华裔美国青年面孔。他们在美国主流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教育的熏陶下长大(学校教育以及工作环境的影响),但却能开始做出虽不一定正确但非常独立而不受人摆布的判断。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社会中渐入佳境地生存下去,但他们还不太自信,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太确定,他们还在摸索。到了第四个时期,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成熟的华裔美国人形象。他(她)能清楚地分析中美两种文化的利弊,做出选择,并有一颗宽容的文化包容之心。这是华裔美国人已经能自信地在美国社会融入并生存,走自我之路的绝佳比喻。 整篇论文在探讨华裔美国人形象沿革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借喻性质,也就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莉;;试论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冲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2 王芳;;《喜福会》的女权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3 康利荣;;他乡的名分,故乡的误读——浅谈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4 周娜;;《最蓝的眼睛》与《女勇士》中母亲形象之对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5 陈晓兰;陈宗华;;傲雪寒梅再芬芳——解读《骨》中骨的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6 林静;;矛盾中的蜕变——谭恩美《灶神之妻》中母亲形象解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7 张健;付小兰;;从冲突到融合——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作品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8 夏涛;;多元与综合之辩——关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考[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9 白晶玉;;浅析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视角问题[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欧蕾;徐开良;;近十年四言诗研究综述[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艳玲;;论《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金正秀;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振存;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纪燕;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天时;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接骨师之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平丽;析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人物温妮[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4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政吉;东方主义在《女勇士》中的解构:性别、种族和文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赵传荣;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角度论谭恩美作品中女性的心路历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9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晓荣;叛逆·反思·认同[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24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24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7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