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略论中西方文学里变形模式“超越身体死亡”的意图

发布时间:2020-04-12 22:24
【摘要】: 从19世纪黑格尔将变形作为一种文艺体裁纳入研究视野算起,学术界对变形的研究已近两百年,中国学术界对变形的研究则借着卡夫卡《变形记》之风在当代掀起高潮。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对变形的研究状况是,在自身文学体系内作研究的多,作对比研究的少;作具体篇目比较研究的多,以历史的眼光作中西比较的少;只关注卡夫卡《变形记》、蒲松龄《聊斋志异》等主流变形作品的多,目光向其前后、潜流延伸的少;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变形文化意义的多,同时结合成熟的文学作品作具体分析的少;把变形作为现象整体来研究其文化心理的多,研究各种变形模式所表达的文化心理差异的少。 人的一生始终向着死亡的方向行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于世界上的一切行为都与这个向度有关。卡西尔说过,在某种意义上,整个神话可以被解释为就是对死亡现象的坚定而顽强的否定。既然无论中方还是西方的变形故事都源于神话,受此启发,本文就详细梳理了中西方文学中出现的变形模式,并试图剥离出其中“超越死亡”的意图,为阐释变形模式的意义及其变化提供一个有价值的观照角度。 人们在对精神与身体的思辨过程中发展出了两套超越死亡的方式:使身体超越死亡,或使精神永恒。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教导人们以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获取不朽,一统西方的基督教也劝说人们放弃对身体的留恋,争取在末日审判后得到“永恒的灵性的身体”,即精神不朽。但当中西方社会主流意识均倡导以“精神永恒’’的方式对抗死亡时,在变形模式中,我们却可以读出一点中西双方对“使身体超越死亡”异乎寻常的执著。 但是,由于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中西方对身体与精神二者的信任、偏爱程度毕竟是不同的,这使得双方在具体“超越身体死亡”的方式上产生了分歧——中国在主流思想下,仍然赤裸裸地将努力集中在使“现世身体不朽”上,西方则对主流思想进行了较大的妥协,倾向于用精神实施拯救,使“身体死而复活”。 中国对现世身体不朽的渴望心理十分突出地表现为“物魅——人”和“人——仙”两种模式。在神仙道教理论的影响下,物魅、人、仙三点一线形成了一条通向不朽的阶梯。西方则用“人——凡物”、“鬼——人”模式表现了对精神拯救(在基督教精神下被具化为用超越之爱实施的拯救)的倚重。但是中西双方在追求过程中却不约而同地都有一定程度地犹疑和动摇,这造成了某些模式在意义上的裂变。 在对方擅长的领域里,,中西方也有相应的变形模式产生,但它们似乎不是在表达时显得有气无力就是被扭曲。如,中国用“人——凡物”、“鬼——人”模式表达的精神拯救不仅有限,而且往往不自觉地沦为已有规则的玩偶;西方的“人——魔鬼”模式是人们追求身体不死的努力被妖魔化的结果。 当然,拒绝死亡这一人类本能的心理诉求只是参与塑造变形模式的因素之一,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会有其它因素继续加入进去,因此,1、虽然本文已根据此因素对中西方一些较有特色或较有代表性的变形模式进行了分析,但必然仍有变形模式不能依法阐释;2、尽管论者用以阐释每个变形模式中人类否定死亡的心理的文本例证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必定也是不能以偏概全的。但是,借鉴鲁迅先生对《太平广记》的研究思想“视每部卷帙之多寡,亦可知晋唐小说所叙,何者为多”,论者认为,在纷繁的文学发展进程中,要确凿而全面地剖析对文学施以影响的每一个因素,实在是不可能的,与此相比,提供一个可行的观察角度、一个可能接近真相的想法、一个具启发性的思路似乎更有意义。这正是本文所力图达到的。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彤彤;;安提戈尼的“永生”之死[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2 季小兵;;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死亡书写[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吴昌林;陆海银;;论《左传》中勇士的生命观[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4 周玲;;净化与救赎——海明威《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主题分析[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面对老公的初恋情人[J];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1年10期

6 刘玲;蔡海榕;;略论《孟子》中的生死观[J];学理论;2011年17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迅;;邢台地震地表变形现象初步分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C];1982年

2 鲁湘荣;;中国书画传统装裱凸凹变形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A];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程伟雪;孙恺荪;;北京八宝山断裂煤岭弧形地段的岩组分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4)[C];1983年

4 马宝君;李英波;崔东源;高双玲;徐均辉;;全球地震活动月相效应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道宽;王显义;;软基变形问题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6 张蒙;汤朝武;陈璧;;大鼠肝细胞传代培养及其形态学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7 唐祖敏;;论屈原的死亡意识[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何满潮;邹正盛;;开采条件下断裂边坡岩体稳定性分析[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9 胡文军;符春渝;王彤伟;敬华;魏晓贞;;聚碳酸酯拉伸变形局部化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张建民;张嘎;;土与结构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进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洪江 马研;土耳其:废墟中挖出一本书—《死亡与超越死亡》[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学标准买商品[N];中国质量报;2003年

3 程兵;新房装修巧过冬[N];长江日报;2005年

4 章乐天邋(本报书评人);时间裸奔者的爱情宣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康启来;镀铝纸商标卷曲性工艺技术的控制[N];中国包装报;2007年

6 晓柯;夏季装修要注意细节[N];商务时报;2008年

7 ;标准解读(2)[N];中国质量报;2002年

8 刘佳;斯妤:文学丰满单薄的生命[N];中国妇女报;2004年

9 本报评论员;坚强中国,重新上路![N];扬州日报;2008年

10 文心;气瓶使用要当心[N];河北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程群;道教生死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李旭东;人脸图像合成技术研究及数字水印技术[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海波;死亡学视野中的中国佛教死亡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捃君;略论中西方文学里变形模式“超越身体死亡”的意图[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董敏;超越死亡[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姗;审美体验:死亡恐惧的超越之路[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4 林双泉;生与死的对抗[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侯国杰;中国政策执行中的变形现象及其对策[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6 李姗姗;不朽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晓芳;新疆库玛拉克河大石峡水电站Ⅰ~#变形体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8 胡泊;论先秦儒家贵“生”重“死”的生命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吕晓英;民间立场的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准;死亡龛位中的生存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25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25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4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