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中国古典诗学角度质疑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

发布时间:2020-04-19 01:12
【摘要】: 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强调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隐匿,客体显现。这与中国传统诗学中所提倡的“无我”不谋而合,因此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已有不少论述。但实际上二者根源于东西方不同的诗学传统,具有本质上的差异,这一点却被忽略了。论文通过深入地比较中国古典诗学观点和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发现二者虽然表面相同但实质各异。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割裂了诗人与诗歌,个人情感与艺术情感之间的联系,因此是与诗歌创作规律背道而驰的。 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艾略特诗学与非个性化理论”主要是建立起艾略特诗学中非个性化理论的体系结构。非个性化理论是艾略特诗学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他的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非个人化”理论。首先是诗人与传统的关系。艾略特认为诗人必须不断地消灭自己,融入传统才能获得艺术上的永恒。其次是诗人的创作过程。诗人要消灭自己,融入传统,就必须在诗歌创作中实现“非个性化”,逃避诗人的个人情感而获得艺术情感。最后是客观对应物理论。艾略特认为艺术情感是非个人的,要表达这种艺术情感,就必须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 第二章“中国古典诗学观点”主要是对古典诗学进行界定,简要说明所选取的中国古典诗学观点以及选取的原因。所选取三个中国古典诗学观点分别是:一中国古典诗学中对于过去的意识,二“无我说”,三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托物寄情传统。 第三章“非个性化诗学观点与中国古典诗学观点之比较”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对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和中国古典诗学观点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挖掘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说明非个性化理论的偏颇之处。 第四章“结论”再次强调了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理论将诗人与诗歌,个人情感与艺术情感截然分开,是违背诗歌创作规律的。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1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郑珏;;晦涩与睿智共存——论《荒原》中的用典[J];才智;2008年10期

2 池玫;试论玄学派对艾略特早期诗歌的影响[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4期

3 周荣胜;试论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中的典象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04期

4 郑敏;从《荒原》看艾略特的诗艺[J];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03期

5 高锋;论黄庭坚诗歌的用典[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26327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327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c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