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太阳照样升起》在中国接受情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16:55
【摘要】: 《太阳照样升起》为中国学者所关注已经70余年了,纵观其在中国的接受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学者对它的研究热情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在双方的互释互动中,一方面,《太阳照样升起》的文本内蕴、风格和个性不断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获得新的意义;另一方面,评论者经过从单维的政治思维霸权,到专注形式审美的追求,再到采用多维的文化研究视角几个阶段,对文本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深化之中。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回顾总结了《太阳照样升起》在中国70年的接受历程。 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要做《太阳照样升起》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研究的缘由。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中国海明威研究中对《太阳照样升起》关注的先冷后热的差异;二是中美异质文化对《太阳照样升起》关注的热度差异。笔者希望从这两种差异中探寻出读者群的变动对同一文本的接受史产生不同影响的深层原因。 主体部分是70年来中国对《太阳照样升起》接受研究情况的回顾总结。接受情况以1984年《太阳照样升起》在中国大陆出版中译本为分水岭,分前后两个时期进行论述。 第一阶段,1984年以前,对《太阳照样升起》的接受研究处于零散不系统的状态。抗战后直至建国以后多年,对《太阳照样升起》的接受评论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严重,或者是对其保持沉默,自觉不自觉地将其“文化过滤”掉了;或者是对其作为意识形态的战斗功能的关注远远大于对文本审美追求的关注,偏离了对文学性评价标准的追求。 第二阶段,1984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浪潮的影响,我国学者对西方文艺理论思想的了解逐渐深入、全面,对《太阳照样升起》的接受也越来越向国际学术方向靠拢。从抛弃单纯的社会历史批评而转向文学本身,关注文本的审美内涵,再到逐渐把文化批评的视角引入文本研究;从单维的政治视角到多维的文化视角,我国的《太阳照样升起》的接受研究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和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化。 第二部分是接受研究反思部分。主要对(一)接受者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二)接受者与文本、作者、以及西方文论话语的关系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出在《太阳照样升起》的接受过程中,存在着文学研究受时代提供的文化语境制约过于明显和接受者面对作家、文本及西方文论话语时心态不对等两方面问题,希望能以《太阳照样升起》在中国的接受研究为个案,探察西方现代文学在中国的接受状况,加深对数十年来中国文论话语转型的理解。 结语部分对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问题谈了笔者自己的一点思索。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明;英美作家化用《圣经》典故及其方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姜涛;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斯多葛哲学思想[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3 刘一红;;从捕鱼情节看海明威自然观的两面性[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季君君;;海明威生态意识探源[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4期

5 朱树樝;海明威的战争观[J];外国文学;1983年11期

6 张合珍;海明威与自然主义[J];外国文学;1988年04期

7 戴桂玉;双性视角作家海明威[J];外国文学;2003年06期

8 刘治良;;海明威的妇女观[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9 易乐湘;海明威:死亡意识与个人仪式[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10 曾建湘;两位美国作家对生死的不同解读——海明威与赛珍珠研究之一[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26515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515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f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