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生与死: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小说创作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02:53
【摘要】:20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坛,出现了一批才华出众的女作家,尤其是柳·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格外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她的创作细致入微地关注日常生活、死亡和在残酷世界中的女性命运。“生活、死亡和女性命运”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传统主题,在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作品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作为当代作家之一的彼特鲁舍夫斯卡娅依旧肩负着沉重的社会使命感,言说民族的良心、关注俄罗斯的命运。同时,在她创作中体现了特有的女性视角和写作特征。虽然上个世纪末是俄国文学流派纷呈而且多变的时期,但从彼特鲁舍夫斯卡娅身上仍能看出,当代文学创作还是体现了传统的文学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成为俄罗斯当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改革时期作品创作主题的分析,揭示其作品主题关注的方向和变化。 论文从绪论入手,揭开问题的由来及并介绍学术进展、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的宗旨和实践意义。 第一章: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主题之一——生活。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感兴趣的是人与生活的冲突,通过小说创作表现生存的状态。因为窒息的情感生活和匮乏的物质生活,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主人公挣扎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第二章: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创作主题之二——死亡。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是对死亡主题极其偏爱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众多作品里打上了死亡的印记。作家表现了死亡的不同形式并将死亡作为理解生存内涵的手段。 第三章:又一个主题:女性命运问题被凸现。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主要主题之一是在残酷世界中女性的命运。她的主人公们历经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孤独。 结语总结全文,说明彼特鲁舍夫斯卡娅的三大创作主题对俄国文学发展史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5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玮;;生活的真谛[J];人事天地;2011年04期

2 仇多轩;;让生活峰回路转[J];涉世之初;2007年01期

3 马德;;总需要等一等[J];中外文摘;2011年14期

4 刘文科;;红尘恋曲[J];黄河之声;2010年18期

5 沈畔阳;;热爱生活[J];中外文摘;2011年18期

6 佚名;;保持生活的信心[J];杂文选刊(中旬版);2008年07期

7 徐立功;;优雅慢生活[J];时尚北京;2011年07期

8 苏蕾;;林宥嘉的美妙生活寻突破[J];流行歌曲;2011年05期

9 张云广;;对生活说“真好”[J];思维与智慧;2011年05期

10 契诃夫;;生活是美好的[J];肝博士;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美林;;让个性在“尝试”中张扬[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2 李惠娟;;作文教学资源开发的思考与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杜志卿;;托马斯·品钦小说《V.》的主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钟之杰;;潮流席卷的方向——浅谈科普期刊与人文的融合[A];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胡洁;;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对话性格”[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主题研究[A];首届《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7 李明志;;新蔡县40a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高恒文;;“京派”:都市中的特殊的人生与文学[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喻明星;章来芳;;金华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与思考[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四卷(土地分卷)[C];2005年

10 喻明星;章来芳;;金华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实践与思考[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超然;中国文学主题范式的再现与重构[N];文艺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庆环;大学未来变革的“灵魂”[N];光明日报;2004年

3 李俊;代表视察“三要”[N];人民代表报;2007年

4 鲁扬;科学办展 拒绝单一思路[N];中华建筑报;2006年

5 记者 张晔;海水里种出新鲜蔬菜[N];科技日报;2005年

6 ;辽源综合增长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 省内第一[N];辽源日报;2009年

7 王明俊;海水蔬菜 健康新宠[N];中国海洋报;2005年

8 江苏省宜兴市宜城中学 钱中明;构建教学常规夯实课改根基[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记者 孟令坤;市领导听取代表审议发言[N];常德日报;2006年

10 陈斌;英特尔揭秘创新密码[N];计算机世界;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晓华;乔治·奥威尔创作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袁霞;反抗与生存[D];苏州大学;2009年

4 彭宣维;语篇主题系统[D];北京大学;2001年

5 邓丹;明清女剧作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春光;学校生活中的规训与抗拒[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克俭;中国当代文学的英雄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阎福玲;汉唐边塞诗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勤;生与死:彼特鲁舍夫斯卡娅小说创作主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志娟;寻找身份的历程——对《可食的女人》的主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马春玲;《万有引力之虹》之熵主题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贾敏;城镇化对城郊农民生活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孙以平;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和生活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滕梁莹;俄瑞斯忒斯主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刘冰馨;居住区主题与景观策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8 石煜;高等美术院校社会实践课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9 鲁伟;汉代太学生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肖潇;从王梵志诗看唐代下层民众的生活和心态[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61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61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2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