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陌生人回家——对《喜福会》中人物身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3 19:22
【摘要】:谭恩美,一位杰出的美国作家,于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奥克兰,在亚裔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9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近一年之久。此书获得了多项文学大奖包括:全美图书奖海湾区书评小说奖和英联邦俱乐部金奖等,还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17种语言,并被成功地搬上了银幕。谭恩美用麻将会(4人玩)来结构小说中的四对母女关系,她们的故事交错在小说的四个主要部分里。 论文对小说《喜福会》中的人物身份问题进行了研究。目的是要表明小说中的人物如何寻找自我,构建身份的。 第一章是关于女性身份。传统女性义务的两个主要特征是女性的顺从和沉默。在妇女成长的过程中,她们都受到了来自母亲或其看护人(女性)的教育,教育她们女人从小就要顺从和沉默。顺从就导致了妇女的自我否定,沉默就使得女人听天由命。如果女性做不到顺从和沉默,她们就要受到惩罚,这就使得她们更加顺从与沉默。这种压制性的女性义务迫使妇女成为听者而非说者,使她们善于听从训诫或命令而非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这使女性陷于被动依靠、消沉的状态。 这样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女性的自我发展是不利的。移民母亲们如瑛瑛和安梅(小说中的人物)不可避免地持有这种消极的女性义务观念,影响了她们与女儿的关系及女儿的自我发展。母亲沉默导致了母女间交流的缺乏,女儿们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她们的婚姻有随时崩溃的危险。 看到自己的顺从、沉默体现在女儿的身上,母亲们认识到打破 WP=55 沉默挽救女儿的迫切性,只有打破沉默才能缩短与女儿的距离。通过讲述她们过去的苦难经历和秘密,她们最终使她们自身及女儿壮大起来,女儿从婚姻的不幸中解脱出来,树立了女性地位。 第二章介绍了一些哲学家关于记忆的理论,探究了移民母亲的经历与记忆的关系及记忆叙述与民族身份的联系。 《喜福会》中的母亲们经历了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灾荒、战争、逼婚,另一种是到美国后所遭遇的文化异化及与女儿之间发生的冲突。要想在这样的生活巨变中生存下来,这些女人需要心理上的持续过渡和自我的持续过渡,那么记忆便成了她们焦虑、希望和求生心理的表达(文中指出记忆并不代表过去发生的事实)。小说中的母亲们用这种求生心理来解释他们生活中所遭遇的灾难和文化差异。但母亲们的这种求生主义却不被女儿们所赞赏,母女之间起了冲突。罗斯(女儿之一)在与她的心理医生交往的过程中遭受了挫折之后,她才偶感自己与母亲之间有着相同的命运,这种母女关系在《喜福会》中所有的家庭中是典型的,它既不是中国的也不是美国的,它是中美的。小说以晶妹(女儿之一)在中国的家庭团聚结尾,在这样的时刻女儿感受了“中国”的真实含义,开始认识到母亲们求生心理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她们所讲述的故事(记忆叙述)也有了不同于以前的理解。虽然如此,本章最后证明了女儿(晶妹)的回归祖国只是暂时的,仍不能被看作是中国人,她们的身份仍是带有民族特性的华裔美国人。 第三章是关于女儿作为华裔美国人的身份的形成。谭恩美用母女之间的差异来塑造她们的身份,尤其是女儿的身份。 Judith Butler 认为自我的形成是通过否定卑下的他者,通过描述某人不是什么(卑下的他者)而证实自己是什么(自我的形成)。《喜福会》中的母亲们首先是包办婚姻、婆婆、丈夫、洪水、政府腐败的牺牲品,然后在美国是女儿眼中控制欲极强的、专横的母亲。本章所写 WP=56 的是女儿如何通过否定卑下的他者,即母亲及其带来的中国文化来塑造自我的身份,在结尾指出女儿们只有重建她们身份中的中国部分才能成为并被认作是华裔美国人。 尽管本文有很多缺陷,却很有意义,因为它最终会有助于对《喜 福会》的理解。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10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一峰;;浅析唐艾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J];考试周刊;2008年32期

2 周燕萍;;我是谁?——从跨文化视角解析《喜福会》中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3 关玉红;;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J];作家;2009年12期

4 胡锐;;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1期

5 蒋红;孙红梅;;被固化的异族形象——浅析《喜福会》中具有东方主义色彩的套话[J];才智;2009年26期

6 章文捷;刘秀琴;;从《喜福会》解析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孙刚;;东方主义在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体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李国梁;;谈《喜福会》中母女的文化取向[J];法制与社会;2009年03期

9 胡潇;;谭恩美《喜福会》中的跨文化启示[J];海外英语;2010年03期

10 葛丽;;探析《喜福会》的叙述层次[J];华章;2010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静;;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评析《喜福会》[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2 陈立军;;中世纪秋季村规与村庄共同体内部的关系[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于毅;;报警、唤回及押解——护卫犬几种作业能力的培养[A];第十一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向健涛;;一个抑郁的天使[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Robert J.Fierro,MD;;强奸和性骚扰[A];法庭科学最新技术研讨培训班专家讲课提纲[C];2006年

6 胡玉鸿;;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冲突与消解[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7 庄佳婧;;拓展人脉还是维护关系——亦真亦幻的SNS社区[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8 贺绍俊;雷达;;2008中国文坛回望[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C];2009年

9 彭青松;Ivica Mitrovic;张明;汪荣贵;;斯普利特城市游戏设计研究[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华敏;李鹏;刘毅;;安眠类药物联合应用导致药源性猝死一例[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尹玲玲 记者 凌云;世界问候日:见面请道一声好![N];南昌日报;2006年

2 实习生 刘峰;“大声将救命喊出来”[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年

3 张弓;慈善是“对陌生人的伦理”[N];宁波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武晓黎 实习生 管春枫;我进了4个陌生人的信箱[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5 陆本瑞;陌生人笔记[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共华;和陌生人说话[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7 本报观察员 渠宏卿;“不要搭理陌生人”:善意为何被误会[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滕继濮;不要和陌生人说话[N];中国质量报;2009年

9 孙鹏飞 程颖 刘硕;孩子,,你让我们如何放心?[N];平顶山日报;2005年

10 民生银行上海西南支行 吴局清;善待客户就是善待自己[N];上海金融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凯;孤寂大陆上的陌生人: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怪异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苗笑雨;虚拟与现实:大陆网络虚拟即时交流主体行为与心理机制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3 金萍华;网络交往中的身体嵌入[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丹;我国小学低年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的现状、原因及教育建议[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正伟;后现代法学视角下的ADR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D];复旦大学;2006年

7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芮晟豪;传播网络分析:韩国留学生在上海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蔡少莲;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淑芝;陌生人回家——对《喜福会》中人物身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英;《喜福会》小说对话中的会话含义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丁菁;共存与交融—论《喜福会》的多元文化性[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群;论《喜福会》的叙事技巧[D];中南大学;2010年

5 徐丹;《喜福会》中两代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语用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年

8 谢运龙;东方主义在《喜福会》中的建构与解构[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周琼;从东方主义视角解析《喜福会》中的他者[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聂静斯;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2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62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9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