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回家——对《喜福会》中人物身份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10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一峰;;浅析唐艾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J];考试周刊;2008年32期
2 周燕萍;;我是谁?——从跨文化视角解析《喜福会》中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3 关玉红;;从《喜福会》看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J];作家;2009年12期
4 胡锐;;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1期
5 蒋红;孙红梅;;被固化的异族形象——浅析《喜福会》中具有东方主义色彩的套话[J];才智;2009年26期
6 章文捷;刘秀琴;;从《喜福会》解析华裔女性的文化身份[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孙刚;;东方主义在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体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李国梁;;谈《喜福会》中母女的文化取向[J];法制与社会;2009年03期
9 胡潇;;谭恩美《喜福会》中的跨文化启示[J];海外英语;2010年03期
10 葛丽;;探析《喜福会》的叙述层次[J];华章;2010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静;;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评析《喜福会》[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2 陈立军;;中世纪秋季村规与村庄共同体内部的关系[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于毅;;报警、唤回及押解——护卫犬几种作业能力的培养[A];第十一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向健涛;;一个抑郁的天使[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Robert J.Fierro,MD;;强奸和性骚扰[A];法庭科学最新技术研讨培训班专家讲课提纲[C];2006年
6 胡玉鸿;;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冲突与消解[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7 庄佳婧;;拓展人脉还是维护关系——亦真亦幻的SNS社区[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8 贺绍俊;雷达;;2008中国文坛回望[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C];2009年
9 彭青松;Ivica Mitrovic;张明;汪荣贵;;斯普利特城市游戏设计研究[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华敏;李鹏;刘毅;;安眠类药物联合应用导致药源性猝死一例[A];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尹玲玲 记者 凌云;世界问候日:见面请道一声好![N];南昌日报;2006年
2 实习生 刘峰;“大声将救命喊出来”[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年
3 张弓;慈善是“对陌生人的伦理”[N];宁波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武晓黎 实习生 管春枫;我进了4个陌生人的信箱[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5 陆本瑞;陌生人笔记[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共华;和陌生人说话[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7 本报观察员 渠宏卿;“不要搭理陌生人”:善意为何被误会[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滕继濮;不要和陌生人说话[N];中国质量报;2009年
9 孙鹏飞 程颖 刘硕;孩子,,你让我们如何放心?[N];平顶山日报;2005年
10 民生银行上海西南支行 吴局清;善待客户就是善待自己[N];上海金融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凯;孤寂大陆上的陌生人: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怪异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苗笑雨;虚拟与现实:大陆网络虚拟即时交流主体行为与心理机制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3 金萍华;网络交往中的身体嵌入[D];复旦大学;2009年
4 王丹;我国小学低年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的现状、原因及教育建议[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正伟;后现代法学视角下的ADR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D];复旦大学;2006年
7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芮晟豪;传播网络分析:韩国留学生在上海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蔡少莲;中美拒绝策略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淑芝;陌生人回家——对《喜福会》中人物身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英;《喜福会》小说对话中的会话含义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丁菁;共存与交融—论《喜福会》的多元文化性[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群;论《喜福会》的叙事技巧[D];中南大学;2010年
5 徐丹;《喜福会》中两代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语用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年
8 谢运龙;东方主义在《喜福会》中的建构与解构[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周琼;从东方主义视角解析《喜福会》中的他者[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聂静斯;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2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62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