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妇女主义看《紫色》中黑人妇女的解放道路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丽颖;;《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妇女主义新理念——关于小说主人公头饰和服饰变化象征意义的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丁东粮;;《紫颜色》:黑人妇女生存与解放的缩影[J];天中学刊;2011年04期
3 胡敏娜;;《紫色》的黑人女性形象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奚雅云;;妇女主义的童话之歌——论爱丽斯沃克的《紫颜色》[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5 陈迎晓;;从妇女主义角度解读《紫色》中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J];文教资料;2011年26期
6 薛菊花;;《紫颜色》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7 王群;吴桂金;;女性与自然:艾丽斯·沃克《父亲的微笑之光》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8 高倩;;论托尼莫里森对黑人妇女历史的书写[J];文学教育(上);2011年08期
9 魏春枝;;玛雅·安姬洛文学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吕罡;;从电视明星走向财富明星 奥普拉:巨商不言商[J];新经济;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安佑忠;;在非洲拍黑人现场肖像[A];完善图片机制、提高履职能力——第十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子敏;;论小说《紫颜色》对三角关系模式的新诠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台恩普;;肯尼亚共和国老龄工作一瞥[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4年
4 陈研;;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张洁玉;;期待与失望——解读艾丽丝·沃克的《日常用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靖一民;;准确定位,是期刊成功的根本——地市报子刊定位初探[A];出版转制与编辑工作——中国编辑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孟令娟;;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构建与自我解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红权;;寻找突破[A];现状、挑战、展望——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晨芳;托妮·莫里森:写出黑人妇女的出路[N];中国妇女报;2003年
2 许周鹣;异样的生存 独特的视角[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当黑人女性走向成功[N];中国妇女报;2003年
4 王少普;一位美国黑人妇女的政治遗产[N];国际金融报;2005年
5 杨仁敬;迅速崛起的美国黑人女作家群[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郎楷淳;姆芭莎:南非矿业女强人[N];中国企业报;2007年
7 雷淑容;人人心中都有宠儿[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泓;消除种族歧视:今日美国人的梦想?[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邵敏;“被子”与黑人女性自我重塑[N];文艺报;2006年
10 [美]Arlie Hochschild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教授 王莹 翻译;从性别到种族、阶级和全球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晓英;走向完整的生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周莉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高惠蓉;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樊;黑人妇女的救赎之路[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2 陈玉霞;《阳光下的葡萄干》的妇女主义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霞;从妇女主义角度解读《紫色》[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袁霞;《紫色》中的妇女主义生存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陈周新;从妇女主义的角度解读《紫色》[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霞;分析小说《紫色》中的妇女主义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高霞;分析小说《紫色》中的妇女主义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敬小红;从妇女主义看《紫色》中黑人妇女的解放道路[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海岚;在苦难中寻求自我[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10 杨宗艳;《紫色》中信仰危机与信仰重建的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7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8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