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春天乘着马车来》和《合掌》的比较论

发布时间:2020-05-30 12:14
【摘要】: 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两位旗手。《春天乘着马车来》和《合掌》作为横光和川端在新感觉派时期同年同月发表的作品,二者都描写了夫妇间感情的纠葛,并且作品中都反映出作家的新感觉派手法,从作品中还可以看出作家的认识论思考以及生死观。拙稿将《春天乘着马车来》和《合掌》进行比较,对从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作家横光和川端在新感觉派时期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考察。 首先,运用原始资料比较法,从新感觉派手法同作品的构成和内容的融合这一角度出发,看出了两部作品的共同点。从与作品构成相对应来看,二者从文章各段起首都可以看出时间的流逝,而且在借自然物隐喻人、使物我巧妙统一的文章构成方法上取得了成功。此外,从与作品内容相对应来看,由于不仅在文章的开头,散落在文章各处的新感觉派表现同内容的呼应,使得文章溶为一体,散发着感觉的魅力。两部作品中的新感觉派表现同上述作品的构成和内容是紧密联系着的。新感觉派表现不仅仅是新奇的表现,是深深扎根于作品中的。 其次,指出了作品中反映出的作家认识论的不同,并进行了简单论述。横光在《春天乘着马车来》中创造出一个“现实的世界”。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他”用与“妻子”不同的视线,至始至终看向物质性的事物。此外,在“闪烁着一切感觉的眼睛”的感性和“斟酌”的悟性双重认识作用的基础上,把自己看作“一支烧瓶”,从而客观地透视自己。与之相对,川端在《合掌》中创造出一个“心的世界”。在这个“心的世界”中,主人公试图把自己对新娘的感激和感谢之情融入到“合掌”的行为中进行表达。“妻子”回到了从前恋人的身边,“他”通过“合掌”的行为,在自己的脑海中唤回新娘。这些都根源于川端的天地万物尽在自己的主观之中、外界是主观的扩大这一“主客一如”“万物一如”的基本思想。 在“春天乘着马车来”中,横光在展开主观思考的同时,更加强有力地设置了由“悟性”产生的客观作用;在探知现实的内部组织、抵达事物真实状态的同时,又把握住了艺术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合掌》中,川端从“万物一如”的思想出发,再次向主观再造、即憧憬“心的真实”展开。 最后,考察了以由认识论产生的文学理念为基础的横光和川端的生死观。在《春天乘着马车来》中,面对“妻子”的死,“丈夫”坦然接受,“妻子”对死后的世界不感到恐惧,只是对死后“骨灰的去向”感到不安。横光认为生、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相信“只有看得见的肉体才是存在的根源”。另一方面,在《合掌》中,“妻子”对于主人公来说,既是生者又是死者。川端在《合掌》中再现了以“万物一如”思想为基础的“死亡超越”的生死观,创造了关于人的存在无关生死的一元世界。《合掌》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川端的思想以及生死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31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俊;;从新感觉派特征看横光与川端的差异[J];华章;2010年36期

2 王志松;川端康成与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兼论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对中国文学的第二次影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02期

3 商雨虹;;创造超越死亡文学的新视点——川端康成新感觉派时期的文学主张[J];东北亚论坛;2006年06期

4 宋琛;;从新感觉派到新心理主义——施蛰存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J];名作欣赏;2009年04期

5 长谷川泉;孟庆枢;;川端康成概述[J];日本学论坛;1992年03期

6 雷石榆;略评川端康成及其创作道路[J];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03期

7 白小易;以自己的话语与世界对话——试论川端康成创作的民族化趋向[J];学海;1996年05期

8 何乃英;川端康成─—新感觉派的理论家[J];国外文学;1995年01期

9 谭晶华;新感觉派[J];译林;1981年03期

10 高慧勤;;川端赏析[J];博览群书;199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建安;;邱华栋小说与中国现当代都市主题[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迎平;;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比较谈[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蔡鸣雁;;矛盾与迷茫的重合——再析《雪国》中的男主人公岛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吴敏;;日式虚无美的极致——读川端康成《雪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凤媛;;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中的“江南”质素初探——以30年代新感觉派作家创作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6 张光芒;;论作为审美现代性的现代都市文学[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亮;;在暧昧的临沂——邰筐诗歌散论[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义勤;;都市体验与穆时英小说的两条轨迹[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唐韧;;源流之辨——《讲话》之“经”与“权”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叶贤;;作家自杀的心理原因剖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渭渠;川端康成其人与文[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高树信子获川端康成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本报书评人 赵瑜;竹久梦二,三十五[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方晓蕾;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N];中国审计报;2004年

5 王炳根;走进川端康成文学馆[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周阅;纹枰艺道[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特约记者 戴铮;“新《变形记》”获川端康成文学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周阅;川端康成的政治态度与中国道家思想[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周阅;川端康成与八大山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叶渭渠 唐月梅;图文再现大师情愫[N];信息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萍;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D];山东大学;2007年

2 宋琛;川端文学的精神分析阐发[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厚刚;新感觉派的空间诗学[D];苏州大学;2009年

4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丁培卫;现代性视野中的新感觉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屏瑾;上海新感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新感觉”的发生与发展研究(1928—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谭晶华;川端康成文学的艺术性·社会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孙艳华;泉镜花浪漫主义小说的幻想空间[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宗艳;日本新感觉派与中国新感觉派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8年

2 吴梅芳;穆时英的都市人生与川端康成的自然人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钱宇;新感觉派作品中的小动物形象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铁颖;川端康成式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形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5 刘文娟;《春天乘着马车来》和《合掌》的比较论[D];吉林大学;2007年

6 徐秋平;横光利一论[D];四川大学;2004年

7 张瑜;横光利一的新感觉和创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程欣欣;川端康成对日本物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飞;在苦难与抑郁中寻找美的世界[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10 唐蕾;中国“新感觉派”研究史论[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88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88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0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