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乘着马车来》和《合掌》的比较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31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俊;;从新感觉派特征看横光与川端的差异[J];华章;2010年36期
2 王志松;川端康成与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兼论日本新感觉派文学对中国文学的第二次影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02期
3 商雨虹;;创造超越死亡文学的新视点——川端康成新感觉派时期的文学主张[J];东北亚论坛;2006年06期
4 宋琛;;从新感觉派到新心理主义——施蛰存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J];名作欣赏;2009年04期
5 长谷川泉;孟庆枢;;川端康成概述[J];日本学论坛;1992年03期
6 雷石榆;略评川端康成及其创作道路[J];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03期
7 白小易;以自己的话语与世界对话——试论川端康成创作的民族化趋向[J];学海;1996年05期
8 何乃英;川端康成─—新感觉派的理论家[J];国外文学;1995年01期
9 谭晶华;新感觉派[J];译林;1981年03期
10 高慧勤;;川端赏析[J];博览群书;199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建安;;邱华栋小说与中国现当代都市主题[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迎平;;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比较谈[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蔡鸣雁;;矛盾与迷茫的重合——再析《雪国》中的男主人公岛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吴敏;;日式虚无美的极致——读川端康成《雪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凤媛;;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中的“江南”质素初探——以30年代新感觉派作家创作为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6 张光芒;;论作为审美现代性的现代都市文学[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亮;;在暧昧的临沂——邰筐诗歌散论[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义勤;;都市体验与穆时英小说的两条轨迹[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唐韧;;源流之辨——《讲话》之“经”与“权”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叶贤;;作家自杀的心理原因剖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渭渠;川端康成其人与文[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高树信子获川端康成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本报书评人 赵瑜;竹久梦二,三十五[N];中华读书报;2010年
4 方晓蕾;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N];中国审计报;2004年
5 王炳根;走进川端康成文学馆[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周阅;纹枰艺道[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特约记者 戴铮;“新《变形记》”获川端康成文学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周阅;川端康成的政治态度与中国道家思想[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周阅;川端康成与八大山人[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叶渭渠 唐月梅;图文再现大师情愫[N];信息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萍;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D];山东大学;2007年
2 宋琛;川端文学的精神分析阐发[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厚刚;新感觉派的空间诗学[D];苏州大学;2009年
4 宿久高;中日新感觉派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丁培卫;现代性视野中的新感觉派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屏瑾;上海新感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新感觉”的发生与发展研究(1928—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谭晶华;川端康成文学的艺术性·社会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孙艳华;泉镜花浪漫主义小说的幻想空间[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宗艳;日本新感觉派与中国新感觉派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8年
2 吴梅芳;穆时英的都市人生与川端康成的自然人生[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钱宇;新感觉派作品中的小动物形象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铁颖;川端康成式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形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5 刘文娟;《春天乘着马车来》和《合掌》的比较论[D];吉林大学;2007年
6 徐秋平;横光利一论[D];四川大学;2004年
7 张瑜;横光利一的新感觉和创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程欣欣;川端康成对日本物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飞;在苦难与抑郁中寻找美的世界[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10 唐蕾;中国“新感觉派”研究史论[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88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8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