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研究的元理论程序——一种外国文学学的尝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方平;;为什么顶楼上藏着一个疯女人?——谈《简·爱》的女性意识[J];读书;1989年09期
2 朱虹;《简·爱》与妇女意识[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3 葛亮;本我·自我·超我——浅论《简·爱》中的"3+1"体系[J];国外文学;1999年04期
4 黄宝生;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谈[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3期
5 吴元迈;回顾与思考──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50年[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进;;反本质主义与叙事嬗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李志岭;;汉字的宗教、美学、符号属性与天人合一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赵颖坤;;“均质”与“激情”下的规则制定——建国初期的立法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童敏;以对话为核心的个案工作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吕新萍;从知识、方法多元性看社会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张德让;;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朱林;;本雅明翻译观与解构主义的形神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陈叶斐;;海德格尔存在论语言观与翻译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9 侯静;;浅析《贵妇画像》中女性的失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汤吉红;;外国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健;;“左翼”话语构建原则与策略的确立——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话语分析[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周艳;;社会文化中的编辑话语[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守仁;;序[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6 黎志敏;;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文化(伦理)建设[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旦;;身份与角色的两难:中国的“报刊批评”和“舆论监督”[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8 周艳;;社会文化中的编辑话语[A];学报编辑大视野——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学论著评选获奖论文集粹[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7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欧阳忠明;跨溪建屋:学科互涉视阈下人力资源开发学科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晓方;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娟超;从翻译的政治角度来看归化和异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玲;权力操控下的蒙古文翻译[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翔;博尔赫斯小说之“内在化西方视点”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9 牙运豪;试论许地山小说的话语形态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贾程程;缘何应建立中国女性科学范式[D];东华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锦娣;“破碎的框架闯进画面”——“元小说”艺术特色[J];外语学刊;1992年03期
2 朱刚;评詹姆逊的“元评论”理论[J];当代外国文学;1997年01期
3 刘登翰;华文文学研究的瓶颈与多元理论的建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年11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山东师范大学 周均平;审美乌托邦:乌托邦研究的新趋向[N];文艺报;2008年
,本文编号:2689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89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