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外国文学研究的元理论程序——一种外国文学学的尝试

发布时间:2020-05-31 08:50
【摘要】:如果要实现"外国文学学"的学科构想,就需要我们从超理论的高度,整合多年来引进的诸多外国文学研究的方法理论,探讨"外国文学"象征体系的一般组织原则。循此思路,本文暂时撇开让人眼花缭乱的种种新旧方法论,而从外国文学符码的现实/想象和自我/异域的双重二元性角度出发,探讨外国文学在意识空间中展开的原初程序及其和生命律动的自然关联,并展示了"双重中点"的理论构想和对中国文化立场的新思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方平;;为什么顶楼上藏着一个疯女人?——谈《简·爱》的女性意识[J];读书;1989年09期

2 朱虹;《简·爱》与妇女意识[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3 葛亮;本我·自我·超我——浅论《简·爱》中的"3+1"体系[J];国外文学;1999年04期

4 黄宝生;外国文学研究方法谈[J];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03期

5 吴元迈;回顾与思考──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50年[J];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进;;反本质主义与叙事嬗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李志岭;;汉字的宗教、美学、符号属性与天人合一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赵颖坤;;“均质”与“激情”下的规则制定——建国初期的立法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童敏;以对话为核心的个案工作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吕新萍;从知识、方法多元性看社会工作研究多元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张德让;;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朱林;;本雅明翻译观与解构主义的形神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陈叶斐;;海德格尔存在论语言观与翻译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9 侯静;;浅析《贵妇画像》中女性的失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汤吉红;;外国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健;;“左翼”话语构建原则与策略的确立——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话语分析[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周艳;;社会文化中的编辑话语[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守仁;;序[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6 黎志敏;;外国文学研究与中国文化(伦理)建设[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旦;;身份与角色的两难:中国的“报刊批评”和“舆论监督”[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8 周艳;;社会文化中的编辑话语[A];学报编辑大视野——第四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学论著评选获奖论文集粹[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7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欧阳忠明;跨溪建屋:学科互涉视阈下人力资源开发学科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晓方;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娟超;从翻译的政治角度来看归化和异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金玲;权力操控下的蒙古文翻译[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翔;博尔赫斯小说之“内在化西方视点”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9 牙运豪;试论许地山小说的话语形态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贾程程;缘何应建立中国女性科学范式[D];东华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锦娣;“破碎的框架闯进画面”——“元小说”艺术特色[J];外语学刊;1992年03期

2 朱刚;评詹姆逊的“元评论”理论[J];当代外国文学;1997年01期

3 刘登翰;华文文学研究的瓶颈与多元理论的建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年11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山东师范大学 周均平;审美乌托邦:乌托邦研究的新趋向[N];文艺报;2008年



本文编号:2689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89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5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