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仲夏夜之梦》的狂欢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0-06-01 05:15
【摘要】:巴赫金(M·Bahktin)(1895-1975)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构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涵盖神话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文艺学等众多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巴赫金理论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热被引入中国,90年代,我国形成了巴赫金研究热。自觉运用狂欢化诗学解读作家作品始于1982年夏仲翼先生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和小说复调结构问题》,此后莎士比亚、乔伊斯、福克纳、莫言等作家作品也被从狂欢化角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读。迄今为止,用狂欢化诗学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文章仅有几篇,其中较为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的文章只有一篇,有关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狂欢化问题,如莎剧中的对话性、时空体的特点、人物语言的狂欢化特点等都未得到厘清。因此,本文拟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并结合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对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期望能全面揭示其狂欢式、狂欢式世界感受以及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的狂欢化特征,尤其是其森林世界狂欢化的时空体特征。同时,本文还以莎剧检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以《仲夏夜之梦》实际存在的对话性特征,对巴赫金认为戏剧不存在对话性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狂欢式”——首先,从历时的角度追溯狂欢节的源头——古希腊的酒神祭典。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狂欢节与戏剧是同源的,因此二者在思想上不可避免地有着某些关联。然后,解读了《仲夏夜之梦》中各种节日庆典与狂欢节仪式的关系,,本文认为剧中出现的仲夏节、五月节、婚礼、假面戏剧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狂欢型的节日庆典。 第二部分:“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解读仪式背后的文化精神内核即狂欢式世界观,结合文本分析了这种世界观包括的交替、更新的精神和平等对话的精神。在这部分中与巴赫金否定戏剧具有对话性的观点进行辩难,结合文本论证了《仲夏夜之梦》的对话性的存在。 第三部分:“狂欢化”——深入分析《仲夏夜之梦》的情节、人物形象、时空体和语言的狂欢化特点。剧中雅典郊外的森林在时间上的凝固性和空间上的非现实性特点构成了独特的梦幻时空体,这个时空体具有时空的虚拟性、情节的浓缩性、人物情欲的夸张性等特征。《仲夏夜之梦》还具有荒诞的情节,狂欢化的人物形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辉莹;;《仲夏夜之梦》狂欢化语言浅析[J];作家;2011年10期

2 黄辉辉;;回归·狂欢·蜕变·新生——《仲夏夜之梦》中的“绿色世界”之原型解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孙远;;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语言特色评析[J];语文建设;2015年35期

4 朱亚铮;;《仲夏夜之梦》中爱情主题的“反讽”[J];艺术科技;2016年06期

5 覃春华;;莎士比亚作品《仲夏夜之梦》的语言特色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6期

6 郇芳;;浅谈《仲夏夜之梦》的喜剧语言[J];语文建设;2014年15期

7 李丽娜;;电影《仲夏夜之梦》的狂欢化特征[J];电影文学;2011年23期

8 李锋;张宇;;论《仲夏夜之梦》中的二元对立结构[J];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03期

9 康康;;解读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的语言魅力[J];芒种;2014年11期

10 李漫;;探讨《仲夏夜之梦》中的语言风格[J];语文建设;201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童薇菁;《鸟》《仲夏夜之梦》凸显古老戏剧的年轻气质[N];文汇报;2018年

2 徐戈 长笛教授 音乐专栏作家;仲夏夜之梦[N];长江日报;2018年

3 本报评论员 刘婵;做一个安宁的仲夏夜之梦[N];河南日报;2017年

4 本报记者 李雪;《丝竹里的交响》点亮仲夏夜之梦[N];中国文化报;2019年

5 许渌洋;质感轻盈的《仲夏夜之梦》[N];音乐周报;2016年

6 张蕾;关乃忠 薛伟携手“仲夏夜之梦”[N];音乐周报;2005年

7 张蕾;广播民乐团“仲夏夜之梦”中西打击乐协奏《龙年新世纪》[N];音乐周报;2005年

8 Sissi.sun;SPC的仲夏夜之梦[N];电脑报;2008年

9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10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2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谭芳;巴赫金理论视域下的外语对话课堂理论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骆凡;中国式“狂欢”与清代说书[D];扬州大学;2014年

8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10 袁俭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泥;论《仲夏夜之梦》的狂欢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梦榕;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的音乐与戏剧性特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石妮;布里顿歌剧《仲夏夜之梦》第二幕仙后咏叹调的音乐及演唱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3年

4 田婷;于冲突中寻找和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5 苏舒;《仲夏夜之梦》与《西厢记》戏剧情感表达手段之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文林;《揭秘莎士比亚之<仲夏夜之梦>》字幕翻译实践报告[D];河北大学;2016年

7 王立峰;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D];河北大学;2004年

8 于燕;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D];内蒙古大学;2012年

9 汪晓燕;以巴赫金的叙事理论解析《宠儿》的叙事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田右英;巴赫金的小说时空体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0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90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1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