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妥协——《佛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符号学阐释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甜甜;;论《聊斋志异》的“戏言生事”叙述模式[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吴娜;谁是玩偶——再读《玩偶之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杨雪云;;女性的网络表达模式及其社会学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戴媛;;撑起一片天空——《磨砺》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李璐;被解构的男性主体——《苔丝》中安吉尔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徐天戍;;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概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刘昀;;徘徊在理智与情感间的女性主义者——从小说《爱玛》看奥斯丁的矛盾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9 杨六荣;;走出房间意象的女性漂泊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赵静;;重返伊甸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人性的复归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凌静;;潮汕女村官参政过程、特点和困难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方珏;;主奴关系与承认——论女性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志华;张文;吴节;;产品的女性化隐喻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8 唐友东;;责任与愉悦——从《蝴蝶君》看东西方“性伦理”观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9 罗婧;;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昆明城北小窑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黎金娥;英语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追坤;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表现及其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凤仪;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樊秀秀;译者的性别身份[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扬;福斯特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徐群英;论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伟;;如何让沉静的欲望再燃烧[J];人人健康;2011年09期
2 艺名;;从冰河到高烧 调好你的爱爱温度[J];西江月;2009年Z2期
3 刘凤姣;少年社会化与家庭教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徐超;袁玉鹏;;以“符号矩阵”解读“三言”婚恋故事模式[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5 张丽丽;道德的呼唤[J];天风;2001年03期
6 乌兰珠;;亲爱的,今晚我是你的“香香公主”[J];婚育与健康;2009年08期
7 阿超;;一个拒绝性爱的女人[J];心理世界;2003年07期
8 潘超青;;在历史转折处艰难重现——试论新时期女性剧作的女性意识[J];戏剧文学;2006年09期
9 武竟芳;;穿越除夕[J];新西部;2006年01期
10 刘淑英;;原色夏天的性爱季节[J];黄河.黄土.黄种人;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步青;;把老龄事业推向社会化、市场化[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骆伟鹰;;社区服务是老年事业社会化的必然选择[A];老年学论文集(三)[C];1998年
3 刘电芝;刘金光;徐振华;张姣;黄颀;李宇青;;当代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与家庭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王翠英;;论社会转型中邪教对家庭的危害与治理对策[A];社区、家庭拒绝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七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龚道国;;开展学生家庭职业指导工作的有益尝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陈士力;;轿车进入家庭系统分析研究[A];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成都市汽车工程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俊业;;漫谈家庭结构变化 营造家庭和谐氛围[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曹海涛;敖海华;;西部地区高师社会化的一点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韩为民;;宽容是家庭和谐的主线[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文林;;婆婆是家庭和谐的枢纽[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健;小手牵大手 家庭带社会营造社会化大消防[N];北方法制报;2005年
2 记者 姜玉勇邋实习生 冯玲;努力构建社会化妇女儿童工作大格局[N];张掖日报;2008年
3 王海英;解决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就业[N];宁夏日报;2007年
4 周剑初;加大各方投入 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N];金融时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小菁;构建社会化的志愿者网络[N];中国妇女报;2001年
6 郑发;焦作推行治安防范宣传社会化[N];法制日报;2004年
7 王朝良;宜阳社会化代收破解电费收缴难题[N];中国电力报;2007年
8 记者 李文峰 通讯员 谭朝云 刘友良 刘平辉;攸县实行行风评议社会化[N];湖南日报;2007年
9 王娇萍;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获最高奖[N];工人日报;2008年
10 郭振清;为再就业培训社会化鼓掌[N];工人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鹭;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分层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2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董印红;西双版纳傣族女性观念及其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冯冬;W.S.默温诗之欲望与无限性[D];南京大学;2011年
6 江宇;家庭社会化视角下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7 周勇;知识、教化与欲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培良;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9 刘保卫;互联网对边远地区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D];上海大学;2009年
10 王宏图;都市叙事中的欲望与意识形态[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波;权力与妥协——《佛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符号学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永亮;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梁霞;家校合作——青少年社会化的有效途径[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郑恒峰;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余文龙;大学公寓园区学生自治问题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许冲;《解放日报》与毛泽东思想社会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雪萍;打工子弟学校在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刘芳华;超越“福利国家”[D];厦门大学;2001年
9 蔡平川;建立浙江省社会化人才测评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10 宁冬梅;内蒙古A大学学生文化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93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693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