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隔”与“陌生化”互释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5 04:43
【摘要】: “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一个重要美学命题,同时也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方法原则。“不隔”和“陌生化”,历来颇受学者们关注,关于它们的研究成果也是浩如烟海。但是鲜有学者将二者至于比较诗学的视野下,关注“不隔”和“陌生化”理论之间的共通性。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爬梳二者的理论渊源及内涵,寻找它们之间的互释性因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反之,则为“隔”。而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者们的眼中,艺术的过程就是事物“陌生化”的过程。由于“陌生化”努力通过“形式艰深化”,来增强审美难度,延长审美感受时间,最终达到艺术被“体验”的目的。所以人们常常因为“陌生化”与“隔”的审美效应相似,而将其二者联系到一起。然而,“陌生化”的创造者,什克洛夫斯基一再强调“陌生化”的目的是“制造一种对事物的特殊感受,即产生‘视觉'”。让读者对创作者的意图心领神会。因此,“陌生化”只是采取一种“隔”的方式来取得“不隔”的审美效果。同时,“不隔”之境也是特殊情景下心灵与外界碰撞所产生的独特意象。它的不落俗套,不拘于世俗,也是一种“陌生化”的表现。 此外,“不隔”与“陌生化”在创作层面上也具有相似性:理论思维上都表现出了还原意识;都强调语言的价值意义,追求文学的独立性;语言运用上都推崇使用技巧;形象功能上都以“悟”为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106.2
本文编号:2728873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106.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璐;框架理论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陌生化现象[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28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28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