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论霍桑对哥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发布时间:2020-06-28 16:19
【摘要】: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影响重大的哥特罗曼司作家。他对英美哥特文学传统既有继承更有超越,在题材和体式上完成了哥特小说和罗曼司小说的融汇,以独特的“哥特罗曼司"形式,描写了人类在本能和死亡的夹缝中的挣扎状态,并且指出,爱是这个扭曲世界的唯一“解药”。霍桑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向人们展示人性中的黑色时,融入了希望的光芒。他将英美文学的“黑色”传统,用他的神来之笔,调和成亮灰色罗曼司,使人们能够透过黑色寻求亮光,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自我的认同。 本文在绪论部分对霍桑的哥特罗曼司作了简单介绍,并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指出学术界对霍桑哥特罗曼司的忽视。而这种研究上的相对薄弱,使我们很难深入认识霍桑哥特罗曼司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在我看来,霍桑哥特罗曼司是对英美哥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正文部分,本文分三章对此展开论证。第一章概述了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形成,并在文学史的梳理中,论证了霍桑哥特罗曼司的独特地位和价值。第二章通过文本细读,从内容情节、场景氛围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阐述霍桑哥特罗曼司的品牌特色。第三章则进一步论述霍桑对英美哥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霍桑作品中的哥特因素突出表现在创作意图、创作主题、场景情节、人物设置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但他又在挖掘隐秘的罪恶、呼唤人性的美善和张驰有度的情节设置上,拥有传统哥特文学所不具备的新的质素,从而完成对哥特传统的超越性继承,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哥特式罗曼司”的品牌。 霍桑哥特罗曼司创作至少达到了三个目的:一、艺术再现了人类通往自我认识的无穷复杂过程;二、通过创造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典型事物的实质,反映了困扰人类的种种问题与烦恼;三、揭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恶”,同时呈现人类温暖、神性的生存本质,探究人类心灵的真相,描绘了黑暗背后人性的亮色。霍桑对人生、人性的深度反思与全面探究,充分显示了对哥特文学传统的超越性继承所带来的思想价值和审美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楼静;;论霍桑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年轻的小伙子布朗》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4期

2 吴慧华;;解析《红字》中海丝特的悲剧人生[J];长城;2011年08期

3 王倩;;论《胎记》中“胎记”的象征意义[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4 张叶;;人格分析中凸显的人性观——析《好小伙布朗》[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高娟;;《红字》的多重象征手法和现实意义[J];文教资料;2011年25期

6 区高洁;;追寻人性与神性的完美结合——试析《红字》中阿瑟·丁梅斯代尔的悲剧追寻[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7 王玉莲;;正视过错 实现生命的超越——试析《红字》中的赫斯特和丁梅斯代尔[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弋璇;美国小说的全球警示[N];文艺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洁;论霍桑对哥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孙然;纳撒尼尔·霍桑作品中的约翰·恩迪科特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朱耕;《红字》的重新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韩新;从压制到颠覆[D];河南大学;2006年

5 洪新莲;《红字》中海丝特的反叛与回归[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一卓;人性视野下的心灵世界[D];湖南大学;2009年

7 丁燕;论纳撒尼尔·霍桑小说的宗教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武洁;《炼狱》与《红字》相似性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彭爱民;论《红字》中的孤独主题[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兰红梅;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33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33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9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