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约伯记》:独特的“诗歌戏剧”文学现象

发布时间:2020-07-01 03:16
【摘要】:KJV版《圣经》的诞生可以看出英国语言、诗歌、宗教及习俗受希伯来文影响甚大。《圣经》大部分以诗歌形式出现,在圣经文学中,《约伯记》以其独特的--散文(序幕)-诗歌(主体)-散文(结语)--结构形式别具一格。《约伯记》主体部分是以诗歌形式出现,但能达到很好的戏剧效果,这在所有的诗歌作品和智慧书中是独一无二的。 本论文旨在系统地阐释《约伯记》受希伯来语言特征、诗歌体裁和宗教习俗的影响,并通过散文-诗歌-散文结构形式达到戏剧效果,以及如何调整《约伯记》的内容结构以达到最佳的戏剧效果。 圣经文学丰富多彩,从文学角度欣赏《圣经》也应该是圣经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106.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浦田千晶;蒋庆荣;;俳句[J];日语知识;2011年08期

2 张丽萍;;从《鸟·兽·花》看劳伦斯的诗歌艺术追求[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张耀平;;艺术与艺术背后的生命——也谈罗伯特·勃朗宁的《我的前公爵夫人》[J];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4 李源;;美学视阈下的诗歌与音乐韵律之通同性研究[J];音乐创作;2011年05期

5 冯佳敏;;论雁翼诗歌中的“美”与“真”[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丁敏;;艾青的诗歌形式审美观[J];名作欣赏;2011年27期

7 罗孟冬;;中国俳体诗与日本俳句的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S1期

8 郑娟;;论现代新诗民间化的弊端与启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张统宣;;敬之体:形式和历史的和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10 陈小红;;从玛乔瑞·帕洛夫的《文里文外之诗》观20世纪诗学[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士杰;;撒播生命的诗歌——论屠岸的诗[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志学;;诗歌的限制性与屠岸的“十四行”写作[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冯雷;;论屠岸的诗歌形式探索[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文钢;;以简洁的精确呈现深邃的模糊——读黄灿然《必要的角度》和他的诗[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梁艳萍;;在场的诗者——阿毛新世纪创作批评[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冯雷;;深刻的诗歌活幕剧与准文学史写作——关于60后、70后诗歌研究[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王士强;;“只缘身蕴无穷热,化却人间万丈冰”——阅读屠岸[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赵敏俐;;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林东海先生论吟诵[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10 陈维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女神》新探[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 孟迷;诗歌原本属于寂寞的行列[N];深圳特区报;2011年

2 刘立云;时代与诗人们应有的姿态[N];中国艺术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远白;“我只在乎我在写着”[N];贵阳日报;2011年

4 外文所 穆宏燕;漫谈伊朗诗歌形式的嬗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侯灵战;《天问》和《约伯记》中的理性精神[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刘好成;精神璀璨 本质淳朴[N];中国改革报;2011年

7 向坤茂;诗学研究的新拓展[N];文艺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吴小曼 实习记者 李方舟 ;诗歌在路上[N];财经时报;2006年

9 张经武;媒介时代的新诗[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放歌新时代 抒发大情怀[N];驻马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2 杨富波;莫瑞·克里格与新批评[D];吉林大学;2010年

3 柳东林;西方文学的非理性特点及禅意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晁成林;宋前文人入闽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敏;《诗经》的认知诗学与心理分析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武建国;当代汉语公共话语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金振杰;东方传统思想与朝鲜古时调的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杨宗蓉;田汉戏剧的唯美倾向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坚承;《约伯记》:独特的“诗歌戏剧”文学现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朝乐门;阿尔泰诗歌浅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林祥财;论诗歌朗读的节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金子鸥;《韩客诗存》中朝鲜与晚清的诗歌交流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5 吴春;朱休度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6 邵静;韩m蚴柚械幕庋芯縖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呼斯勒额日敦;齐·莫尔根诗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李俊杰;中国当代地下诗歌形式研究(1949-1976)[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吕乃鹏;个人话语空间中的诗艺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睿;超越族裔性:李立扬诗歌的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6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36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e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