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中的他者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战子;“阅读策略”中的我们与他者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J];外语研究;2000年03期
2 马红旗;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对象[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3 王恒;;时间是与他者的关系——从《时间与他者》解读列维纳斯与海德格尔的关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杨秀媚;;“他者”眼光下的自我言说——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顾红亮;;孔子儒学的他者哲学维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宋晓杰;;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支点及其特质——以他者与征候为理论断面[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王小亮;;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幻灭[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7年03期
8 赵轩;;潜藏在镜中的自我——浅析《呼啸山庄》中的镜像[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李杰;;“他者”问题与文学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纪颖;;寻找光明的使者——试析西方女性主义作家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凌云;;论保护[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蔡婷婷;;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情感关系透视黛西·费伊的存在价值[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于珊;;《天一言》中“天一”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林丽贤;;幻想监狱:论《蝴蝶君》中的蝴蝶固像对东西方想象力的束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林文静;;罗莎的自我——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读小说《大披肩》[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小勤;;中国传媒对“他者”的再现:《南方周末》的农民(工)报道之内容分析,1984-2002年[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Alberto Melloni;;他者的挑战(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信仰与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精神反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可 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边疆:告别他者形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关凯;从民族的眼光看世界:他者与别处[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黑龙江大学 孙庆斌;他者视域中的主体性向度[N];光明日报;2009年
4 澳洲蒙纳士(Monash)大学经济系教授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访问教授 黄有光;快乐、幸福与环保负责的快乐国家指数[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甘松;莫瑞斯的恋情[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何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博士;关于西方世界衰落与他者崛起的预言[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马连鹏;立命于文化江山[N];中国经营报;2011年
8 演讲人 蔡德贵;和解他者的信仰[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曹卫东;资本主义制度危机与世界的未来[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刘泰然;中国文化一个有待深思的问题[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英;走向他者之途[D];吉林大学;2010年
2 张桂;教育的超越:走向他者的自我[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胜明;文化旅行理论视野下的《印度之行》[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玲玲;“自我之狱”与“外边”[D];复旦大学;2012年
5 梅启波;作为他者的欧洲[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淑洁;等待不在场的他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姚京明;中国镜像的明与暗[D];复旦大学;2005年
8 韩梅;自身与他者的辩证关系[D];复旦大学;2012年
9 孙庆斌;勒维纳斯的他者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2 李纯仪;《印度之行》中的印度想像[D];四川大学;2007年
3 沈纯;不可能的“联结”[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毅;言说美国属性[D];武汉大学;2005年
5 周建;罗琳的“隐身衣”[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子强;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D];厦门大学;2008年
7 唐琼;芥川龙之介和中国形象[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周新;麦尔维尔小说中的后殖民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5年
9 张平;论《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及反东方主义元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魏琼华;《黑暗的心》所体现的康拉德的帝国主义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365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2736586.html

